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6/ 06 20:27:05
来源:新华网

郭华东:高水平有特色的科学研究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字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接受专访 新华网周靖杰摄

  新华网上海6月6日电(赵秋玥)2021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科学)论坛于6月4日举办。第二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说,科学研究是需要全时投入的,真正的科学家,一周工作7天者不在少数,要尽量减少非科研时间,特别要为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营造安静的环境,让他们能够真正坐下来,潜心研究,做个纯粹的科学家。

  作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郭华东说,“不让一个人掉队”是2030议程的口号,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涵盖169个子目标,涉及零饥饿和减贫,森林减少、沙漠化增加,城市的热导效应、污染、无序扩张等方方面面。“可持续发展目标13是气候行动,这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现在全球和中国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因为大家都感受到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在目前情况下,首先要先解决人类最亟需解决的目标,同时要把17个目标联动起来综合解决,这也是联合国193个成员国的共同目标。”

  郭华东认为,针对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可以分为短期工作和长期工作去努力。据介绍,全球土地覆盖对碳中和的贡献率是41%,中国的贡献率是31%,国外的卫星也观测到,中国的北部和西部地区越来越绿,意味着我国的植树造林工程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我们做地球大数据研究,可以监测到植被变化现象的,由此分析土地覆盖的情况,并为政府提出决策支持的意见,这是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郭华东说。从近期来看,从绿色出行到线上会议,从非纸质办公到非现场办公等等,郭华东认为当下就需要采取各种减排碳举措,数字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减少和消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鸿沟也很重要。郭华东介绍,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要做好沿线国家的贸易,提出经济之路、健康之路、文化之路、科技之路,在全球发展过程中,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沿线的发展中国家确实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基于这样的背景和认识,郭华东倡导发起了“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旨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资源、环境、气侯变化等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为“一带一路”和国家国家提供决策。“事实上,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因为需要数据和信息支撑。虽然我们也是发展中国家,但相比于沿线国家而言,在数据技术、空间技术领域更有实力,可以帮助这些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共享。”郭华东说。

  据郭华东介绍,为了消除数据鸿沟,“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在全球建立了8个国际卓越中心,其中非洲2个、欧洲3个、亚洲2个,美洲1个。通过区域卓越中心,为沿线国家提供空间数据,帮助他们与当地的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服务。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进入到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三层次共存的阶段。针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郭华东认为,要搞清楚我们分别在哪一个科技领域领跑、并跑、跟跑,哪些技术中国科学院能够独立提出来,能够在全球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唯有中国人能做到的是什么,我们在世界科技方阵中能引领什么,要做出特色。‘高水平’应该是在世界走在前列的,并且是世界公认的、能够促进国家和全球发展的前沿科技。”

  浦江创新论坛创办于2008年,是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高层次国际论坛。2021浦江创新论坛以“创新,为了人类美好生活”为主题,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全球近百家国际组织、顶尖高校、科研及智库机构的150余位专家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会交流。

  

【纠错】 【责任编辑:冉晓宁 】
阅读下一篇:
01003009095000000000000001110120112753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