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长次落:
珠峰的高度上必须要有我们中国的声音
【《有话》第57期:迈向山巅】珠穆朗玛峰最新高度于今日揭晓,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测量珠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求知探索精神,也体现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今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因此开展2020珠峰高程测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完成峰顶测量任务。在此次登顶测量中,队员在峰顶停留了150分钟,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新纪录。本期《有话》邀请到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长次落向大家讲述,山巅上的勇士们为珠峰“量身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

  

  大家好!我是国家登山队的副队长,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的队长次落。

  国家登山训练基地怀柔基地,是我们每一代登山者梦开始的地方。五十年代中国登山队成立到九十年代初,我们有24位登山前辈在攀登过程中牺牲了。“山魂”的一撇没有写进去是为了告诉人们,他们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最热爱的登山事业。登山是团队项目,是集体主义闪耀在雪山之巅的体育精神。

  不同时期用不同的测绘方式,本身反映了人类的求知精神,更能够反映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珠峰在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线上,珠峰的高度上必须要有我们中国的声音,所以,我们这次一定要测得珠峰的精确高度。

  山魂纪念碑和登山精神,在每一次的登山活动中,鼓励所有的攀登者要靠团队的力量,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

  5月27日,是我人生第四次站在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不同的是,今年我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仅要登顶成功,还要在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测出它的精确数据。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线上,它的南侧在尼泊尔境内,北侧在我们中国西藏境内。

  1715年~1717年,清朝测绘人员在珠峰地区进行测量,首次在手绘地图上出现了珠穆朗玛峰的名字(朱母郎马阿林)。但是,珠穆朗玛峰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Everest。那是1858年,以纪念的形式用英国驻印度测量局局长的名字命名的。1952年,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通报Everest的名字应正名为珠穆朗玛峰。但是,1953年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尔盖,从珠穆朗玛峰南侧,也就是从尼泊尔境内成功登顶,这是人类第一次登顶珠穆朗玛峰。从此,Everest的名字在国外用得更多。我相信,未来不久不会再出现Everest的名字了。

  1960年之前,人类还没有从珠穆朗玛峰的北侧登顶过。1960年,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候组织了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当时的中国登山队以“哪怕珠峰比天高,定叫红旗顶峰飘”的决心,登顶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从此,世界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玛峰,留下了我们中国人的脚印,也有了中国人的声音。

  1975年之前,珠峰的高度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8848米的,有8850米的……但是,那些数据都是在珠穆朗玛峰南侧大本营进行的传统测量。1975年,我们组织了珠峰测量登山队,在顶峰进行测量。从此,珠峰有了确切的高度,也是国际上不得不认可的高度——8848.13米。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登山队在顶峰测量过。

  从1960年人类首次在珠峰北侧登顶成功,到1975年人类在珠峰的顶峰测出精确的高度,2020年我们再次组队进行测量,这是中国的一种高度,也是中国的一种态度。

  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登山本身就是要科学、安全、环保、文明地进行登山。从1月20日至3月20日,在怀柔国家登山训练基地,我们进行了大量的体能储备、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从3月20日至4月4日,我们在西藏拉萨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进行高海拔适应和体能储备。最重要的事情是我们要在拉萨操作使用所有的测量设备。

  到了大本营以后,今年的气候特别异常。我们第一次计划是5月13日登顶,但是当我们到达5800米时,由于降雪太多,有流雪危险,也可能有雪崩的危险。雪崩,对登山队来说是灭顶之灾。基于安全考虑,我们不得不放弃第一次冲顶,继续等待窗口期。

  第二次攻顶计划是在5月23日左右。5月20日,我们从1号营地7028米出发到7790米攀登的过程中,下着雪并且有七到八级的大风。因为错过了第一次冲顶机会,我们特别珍惜第二次机会,我们顶着大风、冒着大雪攀登到了7790米。从7790米到8300米的路线上,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雪。5月21日,先遣队冲了两次到达8000米,积雪太深依然有流雪和雪崩的危险,我们不得不第二次放弃冲顶计划,从已经攀登到的8000米撤回到6500米,所有队员的心情都特别紧张。

  两次冲顶计划失败,转眼已经到5月底。如果6月初还没有登顶的话,今年错过了珠峰最好的窗口期,也就意味着这次任务完成不了。

  大家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因为知道第三次冲顶的重要性,所以5月25日我们从7028米到7790米攀登的过程中,有十级的风,尤其是一阵大风吹过来的时候,在绳子上真的是左右晃动得很厉害。因为知道留给我们的机会不多了,我们一定要扛过去。在7790米,我们搭建帐篷用了将近快3个小时,正常情况下20分钟是绝对没问题的。

  从25日上午11点,十级左右的大风一直刮到26日凌晨5点,我们在帐篷里一宿没有合眼,因为担心帐篷会被吹跑,所以风一旦小一点,赶紧出来加固帐篷。我们所有的设备是放在睡袋里的,其中有一组队员拿着重力仪。重力仪是不能倾斜超过30度的,超过30度以后,它就失效了。整个晚上,两个人轮流抱着重力仪在帐篷里面坐着。

  27日凌晨2点钟,我们从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正常情况下,以我们的训练,以我们的专业,6~7个小时登顶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但是那天我们用了9个多小时。“大本营”特别着急、特别担心,因为我们是负重前行。负重,是因为我们要背着所有的设备,并且知道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再加上前期从7028米出发到7790米,再到8300米,连续两个晚上基本没有合眼,白天一直在攀登的过程中。

  5月27日上午11点钟,我们全体队员终于到达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我们知道,这只是完成了任务的三分之一,我们还要精确地测出珠峰的高度,而且要安全地回到大本营。这次是我们人类第一次在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接收北斗卫星的信号,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顶峰用重力仪测出珠峰的数据,并且还要精确地测出顶峰上冰雪的高度。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在顶峰工作了150分钟。正常情况下,攀登者到达顶峰,展国旗、留纪念,也就15~20分钟。我们在150分钟的工作过程中,有些队员是全程无氧,正常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那里含氧量是海平面的三分之一,极度缺氧、极度寒冷。基于对任务的理解,基于迫切能够测出珠峰的精确数据,顾不得那么多。

  站在顶峰上,除了感到荣幸以外,更多的是感动和感恩。荣幸,是我们能够代表队伍的一个分子站在顶峰。感恩,是因为我们能够登顶,要感谢所有的登山队员。如果,没有修路队冒着一定的风险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也不可能那么安全地到达顶峰;如果,没有运输队默默地把所需的所有物资运到各个营地,我们也不可能那么顺利地到达顶峰。

  所以,我们感谢所有的登山队员,也感谢珠穆朗玛峰的接纳。敬畏自然,因为在珠峰里面,人是特别渺小的。

  我们都是攀登者,我们都在攀登的路上,为中国的力量,我们添砖加瓦。

01002005055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9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