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通讯:路相通 心相通——记中蒙“南南合作”项目中方专家组

2015年02月14日 17:04:1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乌兰巴托2月14日电(记者王宁)蒙古国与中国陆地绵延相连4700余公里,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蒙古国的草原之路互联、相通,中蒙两国人民将共同登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携手发展。两国开展“南南合作”项目,也让两国人民心心相通。

    牛羊的“紫色粮田”

    每到收获时节,无垠的大草原上会浮起紫色的花浪。在中国专家帮助下,当地牧民在草原上种了3000公顷紫花苜蓿,这种牧草蛋白质含量是普通牧草的5倍。蒙古国冬季雪灾多发,畜牧业时常遭受严重损失。有了紫花苜蓿,牲畜就有了营养丰富的“干粮”。南南合作专家吉尔格拉说:“作为青贮饲料,苜蓿能有效增强蒙古国畜牧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畜牧业是蒙古国传统产业,受该国政府、民众高度重视。中蒙“南南合作”二期中方项目专家组组长常海山表示,“南南合作”的实施兼顾蒙古国畜牧业发展规划,中蒙两国农业部门构建的合作平台也有助于双方沟通畜牧业政策,真正实现互利。

    为了向当地技术人员和牧民传授胚胎移植和畜种改良技术,中国专家刘长海可谓“能上能下”,既能在蒙古国农业部畜牧基因中心埋头实验,也能在牧民家里睡地铺。“如果技术推广成功,在同一片草场上,以后一户牧民的收入将是现在的6倍,”他说。

    “我与春天有约”

    蒙古国养蜂协会会长图雅女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期盼春天的到来。一个月前,图雅去了一趟中国江西省,考察当地养蜂技术。她在江西上饶购买了4万余元人民币的蜂具和蜂产品加工设备,“等到花开,我就能用上中国的养蜂技术和设备了”。

    养蜂是中蒙“南南合作”第二期项目新增内容,蒙古国全国蜂蜜年产量仅有50吨,蜜蜂繁育与蜂产品深加工都有较大提升空间。“希望两年内能帮助蒙古国建立起繁育、加工、包装一条完整的养蜂产业链,填补产业空白,”中国养蜂专家涂建强说。

    中蒙“南南合作”项目还服务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首期“南南合作”就曾为中蒙农业企业牵线搭桥,已有6家中蒙企业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合同资金总额约合7000万元人民币。

    真心换真情

    万鸟公司是蒙古国知名禽类养殖企业,该国市场上每三枚鸡蛋中就有一枚是这家公司出产的。来自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禽类养殖专家吴铎帮助万鸟公司创建了生物化验及饲料检测实验室,不仅能有效防治禽类疫病,还提高了肉、蛋产量。

    2011年起,吴铎就开始向当地企业和养殖户传授自己的技术和经验。虽不懂当地语言,但吴铎对当地企业和养殖户的真心实意让他收获了友谊与信任。当地朋友时常邀请他去做客,一起畅饮马奶酒。几年下来,他还跟朋友学会了演唱当地歌曲,“与当地人交往,是一个从相识到了解、从了解到信任的过程,”吴铎说。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437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