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伊核谈判:堪怜陈年吵,可叹成果少

2015年06月25日 10:48:2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5日电 据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开辟鸿蒙,诡谲中东。有人为大局考量,有人为霸权算计。需趁着这风云变幻之世,捭阖斡旋之日,前景未明之时,将伊核大戏继续上演……

  一边是六方团体,一边是中东国家

  若说无缘见

  纠葛多年都是它

  若说有转机

  如何谈判僵持不下?

  一个要制裁呀,

  一个警惕核查,

  遵守期限是水中捞月?

  达成协议是镜里摘花?

  想和平能抗住多少消耗,

  怎禁得从秋延迟到冬,

  又从春拖到夏!

  6月30日日趋将至,伊核问题仍然纠结不清。伊最高领袖23日表态长时间冻结核设施不可接受。此前伊朗多次表示,伊核问题谈判应当根据需要延长时间,认为达成一个有利合理的协议比拘泥谈判期限来的重要。相较于焦心等待的伊核问题六方、国际社会还有蠢蠢欲动的原油市场,其外显态度够淡然,其内核立场够强硬。

  今年4月2日,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及欧盟在瑞士洛桑发表共同声明,就伊核问题达成框架性解决方案。然而,此后美伊两国分别发布共识内容相异的“共同行动计划”,不禁引人猜想,貌合神离也?难解芥蒂也? 美伊双方对达成最终协议都有着强烈意愿。但是,双方面对框架性解决方案中诸多关键概念存在不同解读或表述,在制裁问题上也意见相左:伊朗要美国于全面协议签署之日解除全部经济、金融制裁,但美方表示,只能先“冻结”制裁,后“彻底解除”,前后得花数年功夫。

  更有敏感话题标明双方红线——即“对伊朗核设施以及军事据点进行搜查”,对此,伊朗坚决说不,而且是“永远不”。美国不愿妥协。美国务卿克里强调,国际间的观察员能够进入伊朗相关设施对于各方达成协议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伊核谈判,克里外伤未愈便赶赴会场,只为这一场谈判大戏能够按照美方写好的剧本落下帷幕,然而美伊各执一词,如期收场近成痴梦。

  核谈僵局的原因仅仅在于时间紧迫?恐怕这只是结果而非原因——伊朗核谈代表阿拉格希就认为,核谈的瓶颈在于双方缺乏互信。窃听门的发生更是搅浑一潭原本就浑浊的深水,令谈判各方愈加谨慎。

  确实,对于奥巴马和鲁哈尼而言,伊核谈判的成功不仅是中东秩序的重整,更是真金白银的政绩,是足够硬实的权势巩固。也正因如此,各利益方在谈判中刀光剑影锱铢必较,试图最大限度地争夺筹码。而如今,博弈的平衡点没找到,却将讨价还价扯成了紧崩欲断的橡皮筋。 离我们不远处的6月30日,是满地鸡毛还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以一句判词小窥大势:愿景强烈又何为?相峙之间初心违。展眼放湖海,流光飞逝把人催。

  嗅觉灵敏的投资公司和海外投资者们甘冒谈判破裂的风险,如鲨嗅血般地跟对布局伊朗资本市场的大趋势,国际原油市场亦时刻关注谈判走向解读出利好利空信息。僵局抑或突围?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的政治和经济金融界都在消化着这份忐忑与期待。

  追溯伊核谈判的源头,伊朗于20世纪50 年代后期开始核能源研发,彼时核技术主要从美国及西方国家引进。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指责伊朗的核研发活动。

  2003年2月,伊朗宣布发现并成功提炼铀,遥遥一呼引得国际瞩目,美国侧目。伊核问题正式浮出水面。在斡旋下,12月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协定书。

  2006年伊核问题被提交安理会,联合国先后通过多份制裁决议针对伊朗,伊核问题六国、法德英三国等团体分别和伊朗举行多论对话与会谈,仍然难解分歧,

  缱绻不再,碎镜难圆。伊朗与美国及众西方国家,深壑从此日月累积,不复当初。

  2013年8月鲁哈尼上任,伊政府在伊核问题上更加务实和开放。日内瓦对话苦谈数论,各方于11月达成阶段性协议。

  然而,鏖战经年,寻求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各方,仍难掩分歧严重,谈判期限延长至今年6月底。

  而今回望,也许可以另一句判词总结:堪怜陈年吵,可叹成果少,协议等到天荒,谈判直到地老。(作者王雅晨,编辑辛俭强,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纠错】 [责任编辑: 钟玉岚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34127949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