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承办:新华网
邮箱  图片  音视频  稿件报送
惊心动魄160分钟——首次揭秘“长五”推迟发射
2017年06月19日 19:27:50  来源: 中广联合会
【字号  打印 关闭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惊心动魄160分钟——首次揭秘“长五”推迟发射

参评项目

广播作品

体裁

广播消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张棉棉,丁飞,马喆,吴媚苗

编辑

 

刊播单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首发日期

2016-11-04 16时37秒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中国之声

央广新闻-晚高峰

时长:

4分27秒


采 作
编 品
过 简
程 介

这则报道呈现了2016年乃至近年来我国航天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最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射前多次推迟、一波三折的全过程。报道中的现场音响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棉棉在海南发射场发射大厅——也就是所有口令的汇聚点、能接触到最核心发射情况的地方独家录制,是全国广电系统的首发,更显得弥足珍贵。

由于长五火箭发射前,现场出现了多年罕见的几次延迟、濒临发射预定窗口的险峻情况并最终被成功化解,所以,拥有8年航天报道经验的记者张棉棉临时改变报道策略,将本应描述一次火箭升空、讲述意义和发射难点的常规录音报道,改为广播特写《惊心动魄160分钟——首次揭秘“长五”推迟发射》。

特写中,记者在发射当天上百个口令声中,选出标志性、阶段性的20多个口令声(录音原声)在报道中呈现,层层叠叠,为听众营造了真实而紧张的160分钟,也是一个火箭成功发射的背后故事。从6点到6点半,到7点、7点半……随着发令员的一次次发令,带动听众的心跳一次次加快,让听众未到现场,却彷佛身临其境、亲“耳”见证。除了发令员的声音,专家离席、三三两两低声交谈、不断响起的电话声,这些都被有心的记者记录下来,共同构成了这个我国航天史上的重要时刻。

值得一提的是,在火箭发射成功后,正是记者张棉棉第一时间将两位直接参与发射的专家从指控大楼带到新闻发布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席上,也是由于她对新闻的准确把握和一再争取,才有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发射当晚第一时间向全国听众解答“长五推迟发射真实原因”的可能。这份“答案”的及时发布,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强,权威又解渴,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全国媒体均在第一时间转载,而两位专家的“回答”也呈现在次日播出的这则报道中。




由于是第一时间独家观察后写出的稿件,角度独特、语言精当、录音珍贵、只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家广播媒体在现场进行了录音,特别是采访的专家权威、独特,既达到了为听众答疑解惑、科普航天的作用,又回应了社会关切,斧正视听,避免了对长五推迟升天的不好的舆论影响,展现了我国航天工作者开放的胸怀和透明的态度,接受大众监督。因此第二天一直被各种媒体、网站转发,也被包括央视在内很多媒体模仿。同时,也得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等多方高度评价。

初 推

评 荐

评 理

语 由

重大选题中的小概率事件,用广播特写的方式充分发挥声音魅力。中国最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推迟发射备受海内外关注。记者突破常规报道形式,改为用广播特写展现火箭推迟发射背后惊心动魄的全过程,挑选众多典型性音响为听众还原了当时现场160分钟的情景,让听众随着节目一起仿佛置身发射现场,脉搏随着“长五”发射的重要时间节点而跳动。

采访录音独家、专家权威、发挥中央媒体优势——引导舆论、斧正视听。

独家录制现场口令音响,独家采访权威专家获得有关火箭延迟发射的权威回应,并采用独家角度进行报道,既具有极强的新闻时效性,又厘清真相。体现了中央媒体在主题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彰显了中国航天人在关键时刻挺得住、能力强的航天精神。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77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