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评委有话说|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评析

2019-01-18 09:2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2018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50个名额。在新闻管理、业界、学界、行业协会等各方充分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中国记协制定了《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评选办法》,对评奖宗旨、评选项目及基本要求都做了详细规定。根据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分为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品牌栏目、新媒体报道界面、融合创新6大类组织评选。

    在此基础上,初评会按200%比例,共推荐100件作品进入定评。评审前,中国记协党组书记、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孝汉做了专题辅导报告,并就初评工作提出五点要求:

    一是把握好方向导向。强化“四个意识”,坚持改革创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统领媒体融合奖项评选,贯穿各类项目,覆盖各种平台,校正各项工作。

    二是选好优秀作品,注意推荐服务中心大局的重量级作品、刷新传播记录的现象级作品、创新内容形式的代表性作品、体现融合水平的标志性作品,用作品说话,让受众评价。

    三要立好范本标杆,好中选优,优中选精,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较高业务水准、体现“走转改”精神、努力改进文风的作品推荐出来。

    四是守好评奖纪律,严把评选标准、严格评选程序。

    五是总结好评选经验,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勤于总结,为做好定评和相关评选工作积累经验。

    在100件入选作品中,定评评委们本着评出方向、形成导向、引领发展的原则,立好范本标杆,好中选优,优中选精,评出了50个重量级、现象级、代表性、标志性的媒体融合作品。其中特等奖1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24个。评选出的一批彰显新媒体时代记者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全媒体现场报道、一批代表媒体融合新进展新水平的创新创意成果,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

    总体而言,此次媒体融合奖的作品体现出了内容导向正确、创新多元探索、专业方向引领、规则探索等特点,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命题、新思考。

    内容导向正确

    作为中国新闻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体融合奖作品同样应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密切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活动,同时紧密关照社会民生发展。这次评选出的作品展现了主流媒体把新技术、新理念服务于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作品主题鲜明、有思想性、有高度,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正向价值引导。

    与新闻舆论工作重点同频共振

    获奖作品充分关注2017年新闻舆论工作重点、亮点,覆盖了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庆祝建军90周年、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新闻宣传,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报道任务。题材具有代表性,以融媒体的方式多角度、多形态地呈现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新风貌和新气象。

    新媒体创意互动一等奖作品《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系列融媒体互动报道产品,紧扣十九大议程和关键节点,邀请十九大代表和百余名各行业知名人士为十九大录制祝福音频,引领诵读十九大报告。

    短视频新闻一等奖作品《公仆之路》,讲述习近平总书记从黄土地到中南海,初心不变、始终如一、为民服务的公仆历程。

    新媒体创意互动一等奖作品《“军装照”H5》聚焦建军90周年,吸引各年龄、区域、行业的用户积极晒出自己的“军装照”,展现了广大网友对党和国家、人民军队的拥护和爱戴。

    融合创新一等奖作品《“央广主播的朋友圈”系列H5报道》围绕全国两会议题展开宣传。

    短视频新闻二等奖作品《老外看中国: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通过中国日报英国籍记者方丹,回顾过去几十年来全国两会的热词,简明扼要地梳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最终落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关于“中国梦”和“人民”的论述,阐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论点。

    获奖作品同时关注重大科技突破、世纪工程、典型人物等2017年的重要主题和事件。移动直播一等奖作品《“天舟一号”发射任务VR全景直播》首次记录了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发射过程,展现我国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发展。此外,获奖作品《超燃!俯瞰超级工程“川藏第一桥”159米隧道锚世界第一》《我为港珠澳大桥完成了“深海穿针”》等都集中反映了我国近年来的科技成就和发展。新媒体报道界面一等奖作品《长幅互动连环画 | 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讲述老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历经36年,修出一条万米水渠。从小伙到花甲老人,黄大发青春耗尽,只为天渠造福村民,脱贫致富。

    同社会民生息息相关

    在聚焦重大选题的同时,获奖的融媒体产品也关注社会民生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短视频新闻一等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 | 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千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报道广西柳州融水杆洞乡突发2次山洪,全乡群众被困多日,成为通信、水、电中断的“孤岛”。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一线,记录了当地乡镇干部和百姓组织营救、自救的事件。

    短视频新闻二等奖作品《网红店假排队调查》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大排长龙的网红店现象,记者以顾客、黄牛、网红店主等身份进行实地暗访,探究问题的本质。

    移动直播二等奖作品《浙江一小时•急救 | 记者跟拍直升机到山区接病人》关注浙江空中急救网络,记者亲身体验一位患者的急救案例,展现了浙江省为民打造的“一小时医疗圈”,体现浙江医疗事业的发展水平。

    新媒体品牌栏目二等奖作品《现场新闻》紧跟新闻事件,聚焦社会关注、释疑解惑,其代表作品《37小时,骑摩托车穿越粤桂,农民工老苏到家了》《动车时代 体验穿行在大凉山顶的扶贫慢火车》等用新媒体技术和应用呈现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创新多元探索

    此次参选媒体融合奖的作品充分体现出了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从内容这个窗口具体体现出主流媒体在生产体制、机制、传播渠道、用户等各方面的创新发展。获奖作品利用新技术创新报道理念和方法,体现出了融合、垂直、沉浸、社交、场景等新媒体产品发展的众多特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引领性。

    技术探索与融合

    技术赋能成为新媒体发展的利器,新技术产生新内容,新技术促进连接——人与人的连接、人与物的连接。短视频、移动直播、无人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H5、人工智能、三维特效、数据可视化等最新技术应用大规模地呈现在作品中。获奖作品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表达、增强交互、加强沉浸。

    《“央广主播的朋友圈”系列H5报道》和H5《铁血铸军魂》极大拓展了H5的技术应用可能,前者融合了H5的技术平台、传统视频抠像技术、微信虚拟朋友圈形态,把两会信息以朋友圈的方式呈现出来;后者以H5技术形成一镜到底的互动呈现,把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包裹在H5之中,可视化信息流顺畅、信息层次丰富,体现出了较强的交互性、沉浸性和体验的友好性。

    《公仆之路》利用当前流行的三维动画、场景动画等可视化技术,对老照片进行拆图、抠像等处理,把虚拟和现实场景无缝衔接,信息呈现一气呵成,是近年来利用新技术创新时政和主题报道的代表作品。

    《“天舟一号”发射任务VR全景直播》《“钢铁侠”VR直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变革现场直播形态,为用户增强对事件的沉浸式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技术变革的当下,因为技术的包容性,技术本身在突破边界,形成融合创新,而非单一技术独打天下,也促进报道者不断突破思维,尝试各种技术融合创新的可能。获奖作品《长幅互动连环画 | 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央广主播的朋友圈”系列H5报道》和H5《铁血铸军魂》以及参选作品《无人机航拍:换个姿势看两会》等等,都引领了这一趋势。

    创意突破与丰富

    这是一个突破边界、重组要素的时代,从内容角度而言,媒体融合作品表现出对传统叙事、表达、呈现、传播的突破,这一方面基于技术提供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在于我们根据用户的体验和观感而对技术的深度挖掘。一切的创意表达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一切的创意表达也都是为信息的呈现和体验的友好性服务,此次的媒体融合奖作品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新媒体报道界面一等奖作品《长幅互动连环画 | 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采用H5连续下拉式的方式,以万米水渠为叙事线索,不仅把水渠的修建经历穿插于其中,更体现出村支书黄大发从20多岁毛头小伙到60岁花甲老人的人生奉献。作品界面设计大气磅礴,“天渠”二字具有视觉冲击力,“一道万米水渠,跨36年建成,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越三道险崖”极为精炼地概括出天渠建造的曲折与艰难。事件当事人的讲述音频穿插于下拉式连环画之中,表现出修渠人群体的精神与意志。横划照片集中展现出水渠修造的历史过程,极具现场感,航拍和360全景充分展现出天渠的艰险,视频则直观呈现出当地村民围绕“天渠”的工作与生活。村支书黄大发的精辟用语以字幕引语的方式,点缀其中。整篇作品叙事完整、整体性强、界面设计精巧,内容与形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在交互创意上,新媒体创意互动一等奖作品《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运用跨界思维,突破媒介介质,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带来社交感。线上以轻快、移动化的系列音频为主打形态,建构简洁互动界面——名人音频+点赞按钮,设计极简互动方式——点赞+转发,同时发挥明星等正面公众人物的影响力,通过跟着“爱豆”一起点赞十九大、听“爱豆”读十九大报告的形式促进参与和分享。网友还可自主上传祝福音频、诵读十九大报告,信息明确、操作简单的线上轻应用激发网友参与感和社交感,形成十九大主题的社群场景。线下与中国邮政联合推出个性化电子明信片和加盖人民大会堂邮戳的“党的十九大首日封”实体明信片,将互动融入生活,增强用户的贴近感、仪式感、参与感和沉浸感。

    在可视化视觉呈现上,人像抠图、一镜到底、虚拟动画与实景结合等要素重组的创意表达,为视听语言丰富、表现力强的短视频锦上添花。短视频新闻二等奖作品《老外看中国:英国小哥细数“两会”关键词》,采用人像抠图和虚拟动画技术,将英国小哥方丹的形象缩小后置于办公桌上,通过与办公用品、虚拟人手的萌态互动和一镜到底的动画制作,带用户回顾几十年全国“两会”热词,简洁明快地梳理讲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为时政新闻的国际化融合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范本。短视频新闻二等奖作品《一句话 让山水美如诗》整合绘画、书法、诗歌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采用水彩画的晕染手法转场,无缝连接动画与航拍实景,视觉呈现凸显中华美学,用创意表达紧扣美丽中国的核心主题。

    专业方向引领

    获奖作品体现了主流媒体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内容主题、价值导向、融合创新、严整规范等各方面引领专业发展之先。此次获奖的媒体融合新闻作品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放下身段”、转变语态的积极尝试,但这种尝试是建立在媒体专业基础之上。就传播主题而言,突出舆论工作宣传的重点,关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事件,凸显了媒体对传播主导权和社会话语权的掌控;从传播效果而言,舆论导向正确、责任意识彰显、使命感突出成为媒体融合获奖作品的气质。

    主题鲜明、价值观凸显、专业性强

    技术赋能让新闻产品拥有更多想象空间,媒体融合正在重新定义新闻生产,但技术之上,内容始终为王,正所谓融到深处,回归内容,鲜明主题和专业报道是主流媒体精准掌握话语权,发挥舆论引导力的关键。这体现为内容的独家性、价值的重要性、角度立意的贴近性、形式的专业性和传播的普适性。

    《柳州融水突围记 | 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千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贴近大众最关心的问题、最迫切需要的信息,生动呈现基层党员干部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勇于跑在灾情第一线的独家现场,传递了人民至上的鲜明主题。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中内容生产各环节的破解和重构,新闻的呈现形式愈发多元,主流媒体的专业性体现在内容、呈现形式、用户友好度等多方面。新媒体创意互动一等奖作品《“军装照”H5》围绕纪念建军90周年这一宏大主题,采用人脸识别、融合成像等技术,通过H5交互页面,帮助网友个性化生成自己的虚拟“军装照”。《“军装照”H5》将宏大主题与每个人联系在一起,照片生成页面主题明确,操作简单,将用户参与感、分享性发挥出来,在社交平台上形成拥军爱军热潮,成为刷新传播记录的现象级作品。

    突出责任意识,强化引导力与公信力

    强化使命感,彰显责任意识,坚持原则立场,挖掘原创作品的多元形态,强化优质内容的输出,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是主流媒体肩负的社会责任。

    新媒体品牌栏目一等奖作品“侠客岛”,内容以2000字左右的时政解读文章为主,坚持大事不隔天、观点正能量、话语接地气,不仅在当天第一时间解读朱日和阅兵、“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特朗普访华、萨德入韩等重大国内外时政热点,还能积极正面影响舆论,帮助用户正确认识突发事件和舆论热点。“侠客岛”在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20周年座谈会召开当天,发表《【解局】中央定调香港: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高度自治”为名对抗中央的权力》一文,深究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历史和制度,解读新提法,直面“港独”问题,站定原则,态度鲜明,彰显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获得了极高的用户认可度。准确定位、优质内容、新颖文风,“侠客岛”不仅在国内树立起媒体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2017年,其文章被境外媒体转引2815篇,成为主流媒体打造品牌栏目的优秀实践范本。

    标准制定与规则探索

    此次媒体融合奖是中国新闻奖第一次设定,在作品类别、内容标准、形式规范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规制。同时,也积极适应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现实,为规则的调适和逐渐完善留有空间。

    标准制定

    此次设定的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品牌栏目、新媒体报道界面、融合创新等6大类奖项,基本涵盖了新媒体创新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媒体创新内容、形式、手段提供了基本依据,建立起媒体融合作品的初步标准和基本规范。评选出的获奖作品既有代表性,又各具特色,反映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有利于引导媒体转型发展,以新理念、新平台、新方式传播信息,引导舆论。

    规则探索

    任何一个新事物都有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过程,媒体融合奖在评选类别设定、标准、要求等方面也有一个逐步调试、渐进完善的过程。一方面新闻传播传统的标准被打破,界限逐渐模糊,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产品形态丰富,许多形式和样态都在发展之中。因此,评选的规则和要求也需要根据新媒体实践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也是管理者、业界、学界对新媒体发展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在规则制定上要做到既坚守又不保守,既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守专业能力,也需要解放思想,认识融合发展规律。同时,在规则上不能拘泥于具体类别和形态而失之于过细,也不能过于宽泛而失之于无规,这都需要在发展中把握大融合、大趋势,既能代表媒体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引领创新融合的方向。

    值得探讨的问题

    新闻性需加强

    总体而言,此次媒体融合奖参选作品在新闻性、现场性方面还差强人意,尤其在短视频新闻和移动直播类中,主题性、成就性、仪式性的展示居多,真正具有新闻性、及时性、现场感的作品占的比例并不大。尤其是突发新闻、现场新闻等新闻主力军未成为参选作品的主要构成,最后的获奖作品也反映出这一问题。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媒体融合现实发展的一个侧面,在重大主题、重要活动、典型宣传上往往能形成集中规模的创新产品,但在常规新闻报道中还需要提升创新、创优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报送者对媒体融合奖评选标准和要求的误区,这需要我们积极利用获奖作品引导申报。

    内涵需提升

    参选作品中体现技术创新的作品多,但把技术、内容、形态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融合发展的高水品作品还不够。有的作品只是展现了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而在新闻价值挖掘、主题提炼、内容叙事的连贯性、体验的友好性等方面多有缺失,这就使作品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欠缺。有的作品过于强调单一的技术运用,缺乏融合思维,难以形成综合效应。有的作品和报道方式甚至只是单纯的技术噱头,博人眼球而没有真正在内容和形态上形成创新。由此,作品的主题凝练、人性挖掘、价值引领和故事讲述上缺乏吸引力。

    新技术产生新内容,但新技术是为人服务,为内容服务,越是在技术赋能的新媒体时代,越不能落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也不能让技术成为“一招鲜”的手段,而使作品成为炫技苍白的躯壳,难以形成持续的影响力。

    摒弃简单效仿

    在参选作品中,也存在简单模仿之势,这也间接反映了当前媒体融合发展中作品创新创优的问题。当一种手法、方式和形态成为爆款的时候,跟风之作接踵而至。类似于短视频新闻《公仆之路》图片三维可视化,现场同期声与动画虚拟场景等手法,有作品照猫画虎反类犬。而《“央广主播的朋友圈”系列H5报道》虚拟朋友圈传递信息的形式,也有作品完全效仿,但在专业性和技术性上差强人意。从中,我们虽然看到主流媒体和爆款产品的示范效应,但也暴露了技术更迭中,媒体的独立创新意识不强,未能独立探索技术开发的可能性和创意的丰富性,盲从跟风,从而违背了创新的本义。

    总体而言,本次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作品代表了新闻界响应中央号召、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新闻界服务中心大局、推动决策部署的工作成效,反映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成果、新进展;与当前以中央媒体为龙头、省级媒体为骨干的媒体融合发展格局相称,有利于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掌握多媒体传播技术、提高全媒体采编能力,推动媒体创新内容、形式、手段,反映群众呼声、引导舆论热点、讲好中国故事。(作者曾祥敏系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委,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党委书记)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王小玉

相关稿件

贺信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9096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