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华社宣力祺:脚踩雪板 向山而行

2019-05-23 16:0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脚踩雪板、向山而行,他们为啥在雪原走了300公里》是一篇短视频融媒体作品。2019年1月,新华社记者跟着11名牧民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爬雪山,汗透重衣,拍摄完成了这次壮美的穿越行程。视频短片的制作采用纪实手法,通过现场音效和音乐结合,引导故事情节的发展,构建了整个片子的逻辑。整个片子画面精美、视觉冲击力极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脚踩雪板、向山而行,他们为啥在雪原走了300公里》短视频截图

    图片(包括GIF动图)重点展示滑雪过程中的精彩瞬间,比如,满面冰霜的特写,利用现场光线拍摄的人物肖像,真实记录了穿越过程的艰辛和完成挑战梦想后的心情,生动地展现了冰雪运动的魅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稿件在新华社客户端首屏播发后,24小时内点击量破100万。地方党委、政府表示,新华社的报道让外界认识到新疆阿勒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地域,同时,也使更多人了解到,受益于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承已久的毛皮滑雪,正从牧民的冬季出行工具,变成现代的竞技运动,新疆正积极落实国家“三亿人上冰雪”号召,群众性冰雪运动正在祖国西部蓬勃兴起。

新华社记者宣力祺正在拍摄

    这次采访虽然非常艰苦,但回想起来也不乏很多欢喜和众多感悟。我和大家分享几个故事。

    雪地摩托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雪地摩托。滑雪队员的行进路线大多位于阿尔泰山区中人迹罕至的地方,那里松软的积雪最深可达一米多。为了能够及时地追踪到他们,雪地摩托就成为了我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坐雪地摩托听起来像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但是在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40几度的阿尔泰山区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作为一个东北人,自认为还是不怕冷的,没想到来到了阿尔泰还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做一山还比一山“冷”。而雪地摩托为了能在松软的雪面上行驶,时速必须达到70公里左右。坐在雪地摩托上感受着零下20多度的温度和时速70公里的寒风,我不禁开始怀念家乡的温暖。

新华社记者张晓龙正在采访牧民

    在阿尔泰山区里坐雪地摩托,绝对不能让任何一寸皮肤裸露在外面。脸上的皮肤如果长时间暴露在寒风里就会大面积的红肿甚至脱皮,非常痛苦。除此之外,雪地摩托可能是唯一一种对乘客的平衡能力有要求的交通工具。每当要转弯的时候,驾驶员都会对我们说“配合一下”。向左转的时候就要和驾驶员一起向左倾斜,向右转就要向右倾斜,否则不但转弯转不过来,摩托还有侧翻的危险。而摩托一旦侧翻就会陷到积雪里,光靠司机一个人是绝对扶不起来的。而坐一次雪地摩托,侧翻个两三次简直太正常不过了。所以在阿尔泰山区里坐雪地摩托,不会转弯,不会扶摩托就不能称为一个合格的乘客。

    眼镜的故事

    第二个是眼镜的故事。在拍摄滑雪队员出发的画面时,一位负责摄像的同事完成拍摄后,才发现自己的眼镜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掉到雪里了。由于那天风雪交加,能见度非常低,这位敬业的同事一边狂奔一边拍摄,竟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眼镜已经消失在茫茫雪原中了。近视的人都知道,眼镜就已经是身体的一部分了,眼镜掉了还浑然不觉,可以说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了。

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正在拍摄

    所以那天采访结束之后,我们的任务就变成了帮他找眼镜。在他一两千米的狂奔路线上,和几十厘米厚的积雪里找一副近乎是透明状态的眼镜可以说是一件极其考验眼力的任务。在茫茫雪原上寻找了将近一个小时之后,奇迹发生了,已经变成了一个小雪球的眼镜居然被他本人找到了。

    虽然这位同事拍摄的很多画面都是在没戴眼镜的情况下完成的,但是凭借着他多年来拍摄的丰富经验,对于焦距和光圈的把握非常准确,拍到的画面仍然非常清晰稳定。

    饼干和小女孩的故事

    第三个故事的名字叫做“饼干和小女孩”。如何在采访中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向来是考验记者“脑力”的难题。通过这次采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真正把被采访者当作朋友来看待,真正地做到“共情”,才能真正赢得被采访者的心。

新华社记者周晔(右)教小姑娘用单反相机拍照

    在采访滑雪队员马马尼的家人时,他的妻子孟根花和女儿一开始对我们是有一些抵触的。尤其是马马尼的女儿,刚开始采访的时候总是隔着桌子远远地看着我们。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小姑娘对我们的相机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就用相机来“诱惑”她。随着采访的进行,小姑娘慢慢地沿着桌沿一步一步地向我们靠近,最后就靠在我们团队中唯一的一位女记者身上,用这位女记者的话就是“像一只小猫一样往自己的怀里钻”。于是小姑娘就在她的怀里学会了如何用单反相机拍照,玩得特别开心。

    更重要的是,小女孩的妈妈,也就是马马尼的妻子看到我们这么照顾她的女儿,也逐渐放下了心防,开始把我们当做朋友看待了。再加上我们在她家里帮她敲煤,打水,做各种家务,她也就慢慢地开始和我们推心置腹了。她和我们聊起了对丈夫的担心,滑雪队在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危险等等。聊到最后,她拿出了本来藏在厨房深处的牛奶饼干给我们吃。这些饼干是她特意为丈夫精心制作的,准备让他在滑雪的路上吃。虽然只给了我们四五块,但我们的心还是暖暖的,因为这些饼干代表着她把我们当成了她的朋友。

    这样的小故事在采访中发生了许多,而正是这些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构成了向山而行的大故事。在采访中,拍到了精彩的画面让我们很开心,找到了有趣的人物故事让我们很开心,但是让我们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在采访的最后,这些脚踏雪板的勇士们平安归来,和他们的家人团聚。在那一刻,“孟根花们”所有的担心和恐惧终于烟消云散,他们拥抱着自己的丈夫和父亲,仿佛拥抱着一件失而复得的宝物。在滑雪勇士背后的每一个家人,也都是当之无愧的勇士。

    在18天的采访过程中,穿林海、踏雪原,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风里一站就是一天,看似辛苦,但其实这只不过是新华社新疆分社每年繁重采访任务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次采访了。

报道团队在阿勒泰市合影

    新华社新疆分社40多名一线记者每年人均出差130多天,还有的记者一年时间有半年都在外采访。怕苦不来新疆当记者,下乡采访,日行一两千里、 上高原进沙漠、啃干馕睡土炕、蚊叮虫咬、蓬头垢面是家常便饭。去年分社几名记者三上帕米尔高原,报道柯尔克孜族牧民脱贫。一名记者骑马受伤,下山后一周时间都只能趴着睡觉;去年七一前后,为报道在边境放牧护边半个世纪的魏德友,分社3名记者跟随老魏采访28天,记者何军双手被毒蚊子咬烂,至今还不时半夜痛醒,只能靠涂抹牙膏和清凉油缓解痛苦;年前深入天山冬牧场跟踪报道巡诊队的几名记者,在险象环生的崇山峻岭骑马跋涉9天,当他们走出大山的时候,其中3名女记者忍不住号啕大哭,庆幸自己还活着。

    英国著名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在被问及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回答说,“因为它就在那儿”。锤炼“四力”就如同登山一般,虽山高路远,道阻且长,但因为山就在那里,我们就应该步伐坚定地向山而行。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 王小玉
贺信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083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