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评委有话说|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作品评析

2019-06-03 14:5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11件网络专题类作品获奖。总体来看,网络专题类获奖作品在内容上聚焦国计民生重大议题、秉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并将上述议题与导向以网络新媒体的新兴技术和手段呈现并传播。这些作品技术运用衔接自然、切入角度新鲜贴切、报道内容内涵丰富、版面设计鲜明美观,契合了当下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和信息需求,提升了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效果。

    一、小切口 大主题

    从宏观环境上看,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网民规模的持续扩大,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日益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与思想交锋主阵地,提升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力成为新闻事业在新环境下的工作重心。做好网络新闻、网络评论和网络专题,开发多样的融媒体产品,做好各种新型新闻作品成为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趋势。在上述背景下,好的网络专题必须能够承载当下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主题,必须坚持正确政治导向。

    从主题上看,本届新闻奖网络专题的获奖作品或紧扣时代脉搏,或关切国计民生,或引领舆论导向。一等奖获奖作品《初心》以微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探索、实践和升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过程。二等奖获奖作品《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展示了学习、践行十九大精神的多方面、多层次内容。不仅有专家深度解读原创文章和党的十九大代表的真实心声,还通过名家解读、指尖点读、视说、图解等多样化的版块形式,将十九大精神较为全面地展示出来。

    脱贫攻坚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之一。“精准扶贫”自开展以来,对我国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专题一等奖获奖作品《绝壁上的“天路”》发表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四周年之际,从历程、影像、信念、故事、点评、回响六个专题,讲述了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从1997年到2004年修好机耕道、2015年修好碎石路、2017年修好硬化路的艰苦卓绝的修路历程。该专题描绘了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等不靠、内生动力;咬定精准、战天斗地;同舟共济、众志成城;锲而不舍、无惧无畏”的“下庄精神”,为受众展现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脱贫之路。

    展现宏大的时代主题不一定要用抽象的话语、严肃的语言和宏大的叙事,从小处入手,看小地方的变化、说小人物的事儿、讲老百姓的语言,往往更有吸引力,也更有传播力。以小“切口”体现大主题,是网络背景下做好宣传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比如上文提及的《绝壁上的“天路”》就将一个正在脱贫攻坚的小山村作为报道对象,记者进入该村蹲点采访,收集到最接地气的素材,并通过多种新媒体手段和形式,反映了“精准扶贫”的群众基础和基层呼声,诠释了“平衡发展”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意义。

    二、重用户 善新术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征与传统大众媒体时代不同。互联网传播面向的是用户,而不是受众。与受众不同,在传播过程中,用户的参与性更强、互动更频繁、信息接触更加碎片化、更依赖社交媒体。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更应该调整思路,加强用户意识,针对社交媒体的特征进行新闻宣传。

    社交媒体的兴起和融媒体的出现,使网络用户更倾向于参与传播过程进行互动,因此,互动性的传播也往往能够提升作品的传播效果。二等奖获奖作品《高考四十年,有努力就有远方》通过原创短视频、海报、H5小游戏、手绘长图等作品讲述高考恢复40年以来高考学子的人生故事,阐释一代代中国青年的梦想、坚守和挑战,最终建立起勉励青年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正确导向。H5小游戏《这是一份神秘的高考试卷》中,受众在自主选择考试省份、年份和类别后作答生成的特殊试卷,作答过程中H5逼真还原了“距结束考试还有15分钟”语音等高考记忆中的典型意象。手绘长图《一图看尽高考四十年》则回顾了四十年来关于高考的重要政策规定,展现了高考制度、本科教育、大学生就业的时代变化。这些个性化作品以互动性、趣味性的特点激发了受众纪念青春的共情心理,从而引起受众的广泛参与和传播。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青少年网络用户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群体的主干,截止到2018年6月,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因此,要做好新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就必须适应青少年的使用习惯,满足他们的信息获取需求。

    新闻宣传作品的多形态表达,既体现在表达内容适合各类人群、价值取向多元共生,还要考虑重点人群的新闻信息获取习惯,也体现在作品呈现方式和技术手段的多样化、前沿化。这也是“走转改”的体现和实践途径之一。

    网络专题《绝壁上的“天路”》 就运用了H5、深度报道、视频、高清图片、VR全景、原声再现、手绘漫画等全媒体形式呈现内容,适应了网络的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为不同群体、不同喜好的用户提供了特色鲜明、易于传播的内容;而多角度地描绘人与自然的融合与抗争,既客观全面地展现新闻事实,也使用户可按照自身需求寻求相应信息。

    三等奖获奖作品《系列创意微视频<我们的自信>》以《人间正道》《真理永恒》《天下归心》《中华之魂》系列微视频,用生动的场景、磅礴的气势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道路自信篇——《人间正道》中,微视频将实地拍摄与特效技术相融合“一镜到底”,以用户的第一视角“走过”中国共产党96年来的每一个重要地点。

    媒体融合时代,受众转变为用户,不但其信息接触和接受的主动性增强,而且也能够随时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并成为传播者。传播者和用户的关系趋于平等,而且传受双方的界限也趋于模糊,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由上而下垂直传播,而是置于互联网这个平台的互动传播。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使网络新社群广泛形成,更要求主流媒体的传播者在生产制作新闻作品时,考虑到用户的整体特征、群体旨趣、使用习惯和转发特点。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舆论引导和新闻宣传,要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新闻传播,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宏观信息环境的变化,了解传播对象的特征与需求,熟知新型媒体的传播特征和属性,才能拿出更好的网络专题作品来。(作者为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委,兰州大学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王君玲)

责任编辑: 王小玉

相关稿件

贺信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1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