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评委有话说|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作品评析

2019-06-03 14:5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置身于融媒体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新闻舆论场引领风骚的电视评论,涌现出诸如《观察与思考》《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妇孺皆知的优秀电视评论栏目,“20 世纪90年代受到业界和受众关注最多的新闻评论形式”,却在融媒体语境和媒介生态中遭遇了空前的挑战。

    一方面,在融媒体时代,移动多屏的全空间大众传播日益取代电视媒体的客厅大众传播而成为受众喜爱的新传播方式,以客厅文化作为主要传播语境的电视评论,其影响力和收视率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另一方面,在产业化的驱动下,不少电视媒体一味追求收视率,竞相推出各种综艺娱乐类节目,曾经被视为电视媒体“灵魂”与“旗帜”的电视新闻评论,开始遭到不同程度的冷落甚至是抛弃。

    电视新闻评论的这一现状与困境,在近年来中国新闻奖的评奖中逐渐显现。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奖,电视评论组的参评数量维持在历史低位,情况让人无法乐观。更令人忧心的是,参评的电视新闻评论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如某一东南沿海卫视大台报送的作品,尽管制作精良,在手段上注意零距离交流,多渠道联动,大小屏融合,但是,却混淆了谈话类节目和电视新闻评论的边界,将明显属于谈话类的社教节目,作为电视新闻评论作品报送。某偏远的西北地级市电视台报送的新闻评论作品,所关注的话题却是“外卖小哥的安全隐患如何解”,新闻评论的题材及其所披露的事件本身,在当地都缺乏典型性,对问题的解决也仅仅满足于呼吁“外卖小哥都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文明上路行驶”,缺乏深度,缺乏新意,很难引起受众的共鸣。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力图通过对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获奖作品的解读,反思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评论供给侧改革的探索之路。

    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1+1》制作的《十九大观察第一期》,在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召开当天推出,无论是主持人董倩还是观察员白岩松,都突出了本期节目所报道的是“今天上午党的十九大拉开帷幕”这一时间节点。众所周知,新闻是时间的易碎品,新闻评论要发挥其应有的传播效应,同样也应遵循这一规律。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由于电视评论涉及到采访、撰写、摄像、剪辑等流程,与报纸、广播等其他媒介介质相比,制作较为复杂,因此在播出时,其时效性往往显得滞后。央视新闻频道制作的《十九大观察第一期》,这种只争朝夕的时效性,恰恰克服了传统电视评论的时效性不强的不足,极大地满足了融媒体时代公众对及时性评论传播的需要。

    与此同时,《十九大观察第一期》的评论视角可谓别出心裁。作为这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观察者,白岩松从报名采访的境外记者人数入手,指出这次报名采访的境外记者有1818名,不仅多于境内记者1250名,更是十六大境外记者人数的一倍以上,由此追问,“为什么境外的记者(人数)会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记者?”我们认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关键所在,就是必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十九大观察第一期》中,白岩松恰恰就是通过境外记者人数与境内记者人数的横向对比,以及十九大境外记者人数与十六大境外记者人数的纵向对比,敏锐地指出,发生这一改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背后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因为此时的中国,不再是一个亚洲的中国,而是整个世界的中国,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再如,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制作的《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如何走?》,指出科技成果的转化被称作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是科技创新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该评论报道,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带领团队,经过艰辛探索,研究出了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被媒体称为最有可能拯救大气臭氧层的人”。但是,这项在2017年赢得5亿元专利使用权而走完“最后一公里”的重大成果,却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因此,面对毕玉遂教授最终获得的成功,该电视新闻评论体现出难得的冷静与理性,揭示出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不容回避的问题:“毕教授的成果被成功保护起来,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这是在毕教授的成果7年推广无望的情况下,相关领导给国务院写了一封信才最终幸运地得到解决。同样幸运的是,“7年时间没有被对手赶超,没有被同行破译。”因此,该电视新闻评论质问,“下一个同样级别的发明出来了,我们怎么办?还要等7年吗?还要靠给上级领导写信吗?”在这个意义上,只有“用持续不断的制度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保护科技创新、激励科技创新”,才有可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人人都拥有麦克风,舆论场众声喧哗,对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带来了竞争与挑战;但是,也意味着电视新闻评论只有融合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不断与其他媒体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有可能在当前复杂的舆论场域中发挥自身的竞争力和传播力。(作者为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委,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范志忠)

责任编辑: 王小玉

相关稿件

贺信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1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