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国际扫描  政府在线  新华电视  焦点网谈  论坛  财经  教育  体育  访谈  言论  法治  图片  直播  新华彩信
       
视频报道


图片报道
 
中国日报社记者在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在提问
中新社记者在提问
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
人民日报记者在提问
更多...
文字报道
[新华网报道] 今天上午10时,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举行记者招待会。请国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姜伟新、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答记者问。 [09:46]
[新华网报道] 现在各媒体记者都陆续进入了新闻发布厅,摄影、摄像记者已经选取了各自认为最佳的角度架好了机器,做好报道准备工作。 [09:50]
[新华网报道] 在记者招待会开始前,各种媒体的记者抓住机会与同行交流,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在新闻发布厅的实时报道工作台引起了其他媒体记者的关注,中央电视台记者就一些网络实时报道的专业技术问题采访了新华网、中国网的现场报道人员。 [09:56]
[彭放] 记者招待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想先宣布几条注意事项。为了开好今天的记者招待会。请大家注意如下的一些事项。 [09:59]
[彭放] 第一,请关闭手机和呼机,或者把它们放在静音的位置,如果有电话来也最好不要在场内接听。 [10:00]
[彭放] 在记者招待会召开期间,尽量减少在场内走动。请摄影、摄像记者不要在中间的过道长时间停留,以免影响他人。每个提问人,在提问的时候一次只能提一个问题,最多不超过两个问题,给别人更多的机会。在提问题的时候希望大家简洁明了,尽量清楚。最后一个,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合作,记者招待会结束的时候,最好不要在现场再采访。 [10:02]
[曹卫洲]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天举行记者招待会。我们高兴的请到了农业部杜青林部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姜伟新副主任,科学技术部李学勇副部长,财政部朱志刚副部长。请他们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回答大家的提问。首先请杜部长讲几句话。 [10:05]
[杜青林]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长期以来新闻界朋友们,关心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们非常高兴。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2004年在时隔18年以后,中央又下发了关于农业问题的1号文件,2005年中央又一次下发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10:07]
[杜青林] 2004年中国农业在宏观调控得到加强,成为宏观调控的亮点。我们坚信,在中央支农惠农的政策推动下,中国农业合农村经济一定会迈出新的步伐,农村各项事业一定会取得新的成果。 [10:08]
[杜青林] 我们希望新闻媒体继续关心和支持中国的“三农”问题,谢谢大家。 [10:09]
[彭放] 下面请大家提问。 [10:10]
[中央电视台记者] 谢谢主持人,四位部长好,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去年一年我经常在农村的基层采访,很多农民朋友在接受我们访问的时候会说,他们认为去年政策好、天帮忙是去年获得丰收的主要原因。我就想请杜青林部长给我们盘点一下,去年一号文件的好政策,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问题落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我们使政策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10:11]
[杜青林] 2004年对于中国农业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中国农业在应对挑战中发展,在经受考验中前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重大成果。 [10:11]
[杜青林] 全年粮食总产量9389亿斤,增产775亿斤,单产每亩提高了38斤。粮食总产的增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10:12]
[杜青林] 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5.24亿亩,比上一年增加了3300万亩,扭转了连续五年下滑的局面。 [10:11]
[杜青林] 粮食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主产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去年13个粮食主产省份增产粮食的数量相当于全国增量的91%。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明显增强,投入增加,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936元,比上年增加了314元,增幅是6.8%,这是实际增长,创97年以来最好水平。 [10:18]
[杜青林] 可喜的是,粮食收入明显增加,养殖业的收入和特色农产品的收入增加也比较明显。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农业这一部分比上一年增加了20%,是收入增长总量的56%。2004年,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了政策驱动,市场拉动,结构优化带动的作用,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重点抓了四个落实。 [10:18]
[杜青林] 一是促进中央支农政策的落实,把中央的政策落实到基层,把政策的实惠落实给农民,使农民直接受益。二是强化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做到工作责任到人,增粮增收的措施到位。 [10:19]
[杜青林] 三是推进科技兴农举措的落实,去年在全国重点推广了五十个粮食的优良品种和十项农业的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单产的提高和节本增效。四是加强工作指导措施的落实,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到第一线,帮助农民解决增产增收的实际问题。 [10:19]
[杜青林] 这些措施对于实现增产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然,去年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的增长只不过是恢复性的,对于农民增收也不能盲目乐观,我们认为增产和增收的任务仍然很艰巨。谢谢。 [10:20]
[共同社记者] 在去年我到中国的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在我和农民采访的过程中,一些农民讲他们的发展和增收遇到了一个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土地的匮乏,一些乡县政府以各种开发的名目使他们丧失了他们的土地资源,而他们自己没有任何的办法来收回原来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而且他们也不太清楚中央政府是不是知道这些县乡级政府的做法,在2005年中央政府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10:23]
[杜青林]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生活保障,是农民生存和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去年我到我们农业部信访室接待过农民的上访,农民反映问题比较多的就是土地纠纷的问题。土地纠纷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对于中央的政策没有严格地执行,因此运作不够规范,有的侵犯了农民的利益。 [10:24]
[杜青林] 对这个问题我们政府是高度重视的,去年国务院先后下发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三个紧急通知。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土地纠纷问题有所解决,但是还应该看到个别地方的问题正在解决之中,有的问题可能还没有完全解决。 [10:25]
[杜青林] 今年,我们要继续贯彻执行好国务院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妥善地处置土地纠纷问题,力求做到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谢谢。 [10:26]
[新华社记者] 谢谢主持人,四位部长好,我是新华社记者,去年农村工作有了良好的局面,今天的一号文件,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突出的问题,当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存在哪些重要的问题?会有哪些措施?谢谢。 [10:28]
[杜青林] 这个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是方方面面都非常关心的。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着力点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这是中央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出发作出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举措。 [10:29]
[杜青林] 我们国家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以粮食生产为例,现在我们的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建国之初的4倍,是70年代初的2倍,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较,我们的粮食产量已经上了3到4个台阶。 [10:31]
[杜青林] 但是,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能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现在农业生产能力还显得薄弱,亟待需要加强。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0:32]
[杜青林] 一是耕地、淡水资源短缺。大家知道我们国家人均耕地是1.43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且耕地资源消耗得比较大,从1996年到2003年7年间,我们的耕地减少了1亿亩。 [10:32]
[杜青林] 我们国家的淡水资源也紧缺,人均淡水资源每一年仅有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时空分布很不均衡。 [10:34]
[杜青林] 第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仅仅是在4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低20到30个百分点。并且科技推广的能力比较弱,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30%左右。 [10:35]
[杜青林] 农村每一万名农村人口只有农业科技人员15人,而日本有100人,荷兰有200人。 [10:36]
[杜青林] 第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年欠帐比较多。目前,全国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 [10:37]
[杜青林] 低中等产田的比例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 [10:38]
[杜青林] 第四是我国的农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我们国家自然灾害每年都频繁地发生。1998年到2003年,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大约是1000亿斤。 [10:38]
[杜青林] 去年应该说气侯条件是最近几年最好的,尽管这样,因灾造成的粮食损失还是600亿斤。 [10:39]
[杜青林] 在市场风险这个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农民增产不一定增收,因此也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0:39]
[杜青林] 上面我列举的这些情况,充分表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任务艰巨,并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也非常紧迫,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事情。 [10:40]
[杜青林] 一是要增强土地资源的保护能力。我们除了要严格保护耕地以外,还要实施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的质量。 [10:40]
[杜青林] 二是要增强农田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主灌区综合配套的设施,提高灌溉能力。采取各项有力的措施,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真正做到遇涝能排,有旱能灌。 [10:42]
[杜青林] 第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并且逐步形成投入稳定增加的新机制。 [10:42]
[杜青林] 探索逐步建立科技推广新机制的好办法,来进一步提高农民学科技、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 [10:43]
[杜青林] 第四是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的能力。在农产品加工转化这个方面,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仅占30%,发达国家一般都达到90%以上。在这个方面我们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发展的潜力,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 [10:44]
[杜青林] 在农产品加工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现在我们国家有龙头企业42000多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700多家,国家级的龙头企业582家,我们要发挥这些龙头企业的作用。 [10:44]
[杜青林]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并且逐步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10:45]
[杜青林] 第五是增强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能力。我们要进一步抓好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逐步建立起快速应急反应机制。 [10:46]
[杜青林] 第六,增强对农业发展的社会综合服务的能力。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高要构建农业七大体系,这七大体系就是: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10:48]
[杜青林] 通过七大体系的构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10:49]
[杜青林] 我们坚信,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将得到明显的改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将明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将明显增强。谢谢。 [10:49]
[人民日报记者]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部长,我是人民日报记者。我提的问题是农业投入问题,有关部门一再强调支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力度不能减,投资不能少,但是近两年来,国债投入的总规模却在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投入力度不减,今年对农民农村投入力度有什么打算?谢谢。 [10:50]
[姜伟新] 今年的国债投资确实是比去年又有了一些减少。党中央、国务院曾经明确的指示国债投资安排要突出重点,要向“三农”倾斜。根据这样的工作的原则和指示精神,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初步对今年的国债投资和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进行安排。重点之一就是“三农”,主要是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11:06]
[姜伟新] 现在的初步安排是,在今年的国债投资和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当中,用于农业,我指的是大农业(农林水气),用于大农业方面的投资比例,比2004年还要再提高2.4个百分点。那么这个2.4个百分点还是年初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初步安排结果。现在看到的一些有条件的项目,很可能在年度执行当中还要再增加投资,因此我们估计今年用于大农业的国债投资和新增中央投资的比例全年算下来肯定比去年要增加2.4个百分点以上。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把国债投资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好。发挥更好的效益。 [11:07]
[中新社记者] 谢谢,第一个问题问一下科技部的李部长,您觉得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科技发挥了什么作用?第二个问题就大陆与台湾的农业合作问一下农业部的杜部长有什么看法?谢谢。 [11:16]
[李学勇] 我想关于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问题,杜部长已经做了很多的阐述。 [11:16]
[李学勇] 这次人代会上我听到很多人大代表讲,我们农业的形势好,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我想说这人的努力,既包括不断增长对科技需求的亿万农民的直接努力,包括各地方、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科技兴农方针的共同努力,也包括全国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农技推广人员,他们情系“三农”,服务“三农”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11:17]
[李学勇]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和部署,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科技部门要做点什么?我想最主要有四个方面。 [11:17]
[李学勇] 第一是在已有的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大对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力度。为此科技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在去年初共同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11:18]
[李学勇] 这项工程以提高粮食的持续增长能力为目标,以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为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高产和优质高效结合起来,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环节结合起来,把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结合起来,在全国11个省区都建立了万亩核心实验区,百万亩示范区和千万亩的技术辐射区,在全国辐射面积达到1.25亿亩,进展非常好,这项工作的实施,既是对国家优质粮食产生优质工程的科技支撑,同时也会对提高我们国家持续的粮食增产,使我们国家粮食生产能力再上一个台阶,提供很好的保障。 [11:21]
[李学勇] 第三就是加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力度。在这方面,国家在一些重点的领域都设立了专项给与重点的支持。这里面包括像良种培育,农作物的栽培,农业节水,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农林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在加强农业基础研究方面,国家都给予积极的支持。通过农业科技人员各方面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11:21]
[李学勇] 我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超级稻,中国的农业科技人员首先突破了亩产800公斤。这是在百亩连片上实现的,应该是国际上很领先的水平。 [11:21]
[李学勇] 第二个例子我想举一个苹果的精深加工技术,就是浓缩苹果汁,由于解决了防腐褐变和二次沉淀的控制技术,使出口量倍增,由2001年的10万吨,增加到2004年出口55万吨。我再给大家一个数据,就是通过多年来,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粮棉油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5%。 [11:22]
[李学勇] 第四个方面就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纵深部署的力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增加储备。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从长远和根本上讲,开辟农业的广泛前景要依靠科技进步,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今年要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我们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指示,在规划纲要的制定中,把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加强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和基础性工作,加强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和平台建设,和有关部门和地方一起,为持续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了建设现代农业打基础,添后劲。 [11:23]
[杜青林] 刚才这位朋友问我台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怎么样?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我在这里可以高兴地告诉大家,海峡两岸的农业合作领域不断扩宽,农业合作交流进一步得到加强。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未来的合作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11:23]
[杜青林]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从1985年开始,20年来我们在农业技术方面的交流得到了加强,开展了农业技术的专项合作,并且组建了福建、海南、黑龙江等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试验区的兴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台湾的农产品有一部分销往到内地,去年销售总额是101600万美元,较之上一年增长了10.4%。 [11:24]
[杜青林] 海峡两岸农业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发挥,比如台湾农业有需要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现在在合作的试验区已经显示出了它的作用。我们内地自然资源相对台湾来说是比较丰富的,特别是有宝贵的人力资源。另外,内地的市场也是比较广阔的,台湾的农产品可以销往到内地。这对台湾农业的发展也是有益处的。 [11:24]
[杜青林] 海峡两岸农业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发挥,比如台湾农业有需要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现在在合作的试验区已经显示出了它的作用。我们内地自然资源相对台湾来说是比较丰富的,特别是有宝贵的人力资源。另外,内地的市场也是比较广阔的,台湾的农产品可以销往到内地。这对台湾农业的发展也是有益处的。 [11:25]
[杜青林] 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的农业合作,要解决合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要落实好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为台湾的农产品销往大陆创造条件,我们将与台湾农业界的朋友具体商量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我们坚信,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一定会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以造福海峡两岸的人民。 [11:2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2005年中央划拨了55亿元的财政专款,用于种粮大县的直接奖励政策,这主要是出于哪一方面的考虑?另外,具体奖励是多少?第二个问题,2004年中央对种粮农民实行了粮食直补,这个政策很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民很担心,今年的政策会不会调整,今年能不能拿到政策补贴? [11:26]
[朱志刚]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中国有近800个产粮大县,这800个县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他们提供的粮食的商品量占全国粮食商品量的80%以上。长期以来,这些县对销区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稳定了粮食市场,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应当说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1:27]
[朱志刚] 但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再加上农产品的比较效益低,这些县的财政收支都比较困难。这是我们决定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的主要原因。 [11:27]
[朱志刚] 今年中央财政要拿出55亿来对近800个产粮大县进行奖励,主要内容有三条:第一直接补助到县。按照它提供的商品粮的数量、粮食种植的面积和粮食产量,直接算帐到县,直接补助到县。 [11:28]
[朱志刚] 第二,是补助这些县的一般财力。所谓一般财力就是县里面可以自主安排的财力。县里可以把这个补助用到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农业等各个方面。但我们规定不允许用这些钱去盖办公楼,去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11:28]
[朱志刚] 第三,是对这些县的奖励一定三年,动态监测。动态监测我们要对他们提供的商品量,粮食产量、面积提供动态监测,不允许弄虚作假,一经发现有弄虚作假的,我们将从这个名单中把它清除出去,以保证这个资金切实用到种粮大县去。 [11:29]
[朱志刚] 我们觉得这项政策有利于体现财政政策的公平,有利于调动基层抓农业、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农村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人代会批准了预算报告以后,我们将组织进行实施。 [11:31]
[朱志刚] 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在29个省区有6亿农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拿到了国家给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116个亿。我曾经亲自到过发放直补的现场,农民对这项政策非常欢迎。根据我们问卷调查,农民对这项政策的满意度是98%。 [11:32]
[朱志刚] 因此,我们决定对这项政策采用一个大稳定、小调整的方针。所谓大稳定就是保持去年直补的力度不变。刚才这位女士提到了这个问题,我可以向全国农民承诺,要保证力度不变。有条件的省份还要有所增加。从财政部现在初步的统计情况看,有望今年的直补资金比去年增长10%。 [11:34]
[朱志刚] 所谓小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农民最满意的直补方式,尽可能按种植面积对农民进行直补。第二,是不允许在发放直补的同时去抵扣任何税费,去年在直补的同时有采取抵扣税费的做法,农民不满,今年我们规定,不允许在从中抵扣任何税费。 [11:37]
[朱志刚] 第三,把直补资金一次发放。去年曾经有过两次发放的做法,太烦琐。今年我们提出要求,在种植以后三个月内一次把直补资金发给农民,使农民能够得到实惠。谢谢。 [11:38]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近几年中国农村的六小工程建设,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的问题是2005年国家对六小工程的投入规模是不是在前几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建设的重点和内容有没有什么变化?谢谢。 [11:39]
[姜伟新] “六小工程”是直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工程,和他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尽管今年国债投资比去年有所减少,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工作方针和重点,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已经把“六小工程”作为今年国债投资的安排的重中之重。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初步考虑今年在国债投资当中也包括一部分新增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当中,安排给“六小工程”的投资大约160多亿元。其安排的总量和所占的比例均高于2004年。 [11:41]
[姜伟新] 安排的重点与去年相比没有大的变化,主要还是用于农村的道路、农村的人畜饮水,农民的燃料,包括沼气、小水电的建设,还有包括农牧区特别是牧区草场围栏的建设,节水等等的建设。谢谢。 [10:41]
[曹卫洲] 记者招待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11:42]
[新华网报道] 本次实时报道到此结束,谢谢网友关注。 [11:42]
Copyright © 2000 - 200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