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5/ 26 15:44:22
来源:新华网

新华时评:肝胆不忘一寸丹

字体:

  新华社上海5月26日电 题:肝胆不忘一寸丹

  新华社记者肖春飞、王默玲

  5月26日,上海以一场雨,送别吴孟超,一个不凡的中国人。

  吴孟超为什么不凡?

  有人统计过,在吴孟超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16000”,写下这个数字不难,但每个患者背后,都是多少亲人的煎熬与眼泪?吴孟超就是那个走进无数个暗夜之中,牵起手带着他们走出来的人,一个让患者能够托付生命的人。

  但“16000”这个数字,远不足以概括吴孟超的全部。

  全世界再也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中国人的肝脏。他让中国在这个领域平视世界。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肝脏外科还是一片“手术成功率几乎为零”的未知荒原,外国医学代表团抛出傲慢判断:“中国的肝脏外科,要想赶上世界水平,最少要二三十年时间!”吴孟超夜不能寐,披衣起床写下一份立志要“闯禁区”的报告,誓言“世界肝脏外科界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

  他不懈奋斗,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完成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提出“二期手术”概念,使巨大肝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实现飞跃……

  如今,他走了,无数人前来送行,有被他治愈的患者,更多的人,与他并无接触,来此,只为表达由衷的致敬与铭记。

  吴孟超说过一句话:“唯有不竭的爱,能够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他早已功成名就,但九十高龄仍然坚持在手术台前。从医几十年,他有一个习惯从未改变,就是把手在口袋里捂热后再做触诊。每次做完检查后,他都要帮患者把衣服拉好、腰带系好,弯腰把鞋子放到他们最容易穿的地方——仁者爱人,大医精诚,莫过于此。

  吴孟超以99岁高龄辞世,他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重叠,他的一生,也是这百年沧桑的浓缩。他生前接受采访,常说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他常说的还有另一件事:1940年,他毅然从马来西亚借道越南回国参加抗日,西方殖民者羞辱中国人没文化,通过关口时不允许中国人签字,只能按手印,否则不给通行。他反复抗争,依然无效,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只能屈辱地按下手印。这个手印,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这一百年刻骨铭心的记忆:

  不甘屈辱,自强不息,中国人要站起来!

  放在这一百年的时间跨度,我们才会更清晰地理解吴孟超这个中国人——一位医生,一名军人,一个共产党员。

  这个仁心仁术的医生、战斗至死的军人、一切奉献给国家民族的共产党员,怀着一片丹心,与我们永别了。

  把他那颗仁爱的、赤诚的丹心传递下去,是对吴孟超最好的铭记。

【纠错】 【责任编辑:刘笑冬 】
新闻链接
  • 披肝沥胆 赤子情怀——追记我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
    晚年的吴孟超仍用行动感召和激励后人——2018年7月,参加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其赤诚之心感动了亿万观众。2018年12月,响应党中央号召,带头执行新出台的院士退休政策,为高级别科技干部作出了表率。
    2021-05-23
  • 吴孟超和他的225平方厘米战场
    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吴孟超还坚持每周做一台手术。他是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一生做过1.6万多例肝脏外科手术。如今,他再也无法站上手术台了。5月22日,吴孟超因病去世,享年99岁。
    2021-05-26
  • 吴孟超院士留下了三颗心
    吴孟超是新中国外科医学的一座灯塔,是无数身患绝症患者的最后希望,“让吴老摸一摸,死也无憾”。他生前曾说,无论是自己从医还是考察培养学生,关键都要“对病人要有爱心、细心、热心”。
    2021-05-26
  • 斗重山齐,不言而信——学生和同事们眼中的吴孟超院士
    5月26日上午,上海龙华殡仪馆。吴孟超院士的学生和同事们,几乎都来了。
    2021-05-26
  • 吴孟超的“肝胆春秋”
    他是新中国外科医学的一座灯塔,他是无数身患绝症患者的最后希望。22日,山河震荡、国士陨落,“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走完了传奇人生,享年99岁。他爱党爱国的底色、心系病患的情怀,将永远铭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2021-05-23
阅读下一篇: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0109112749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