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 时政 | 国际 | 港澳 | 台湾 | 财经 | 法治 | 纪检 | 体育 | 科技 | 军事 | 文娱 | 图片 | 视频 | 论坛 | 访谈 | 微博

VOL 10

2016年3月24日

海昏侯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历时五年,于2015年末取得了重大进展,因而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2016年1月15日,文物整体被提取进实验室,进行研究。2016年3月2日,专家组确认墓主为汉废帝刘贺,并于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自开展以来,即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捧,可谓一票难求。
考古成果斐然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海昏侯墓发掘五年记:从艰辛的考古到公众“追剧”

如果从2011年3月海昏侯墓所在地发现盗洞开始算起,到今天刚好五年了。对于这五年间的发掘经历,有媒体用“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来形容。尽管考古挖掘已有五年,但公众对于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记忆大多只有五个月。正是这五个月,让这座西汉大墓成为2015年末直至今日公众关注的热点。媒体的持续报道让本来相对小众的考古发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对于这样的情况,专业人员既有欣喜,也有担忧。公众的归公众,专业的归专业。这是不少考古人向媒体展示本次发掘过程、成果的初衷。[点击详细]

海昏侯墓考古记:站在中国考古最前沿

新中国考古史上,由国家派出专家组的此前仅有两次,即上世纪70年代的马王堆汉墓与80年代的南越王墓发掘。“海昏侯墓”考古挖掘是第三次。业界认为,海昏侯墓考古开启了新世纪中国田野考古发掘的新模式,发掘预案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科学性,考古发掘与考古钻探和文物保护工作同步进行,各项工作科学、规范,宣传报道也及时、准确,并在发掘期间策划展览,对公众免费开放,加强了考古与公众的关系与沟通。[点击详细]

展览场面火爆

海昏侯墓展名额扩至每天5000人 每人最多约3张

近日,首博先后开放了包括《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内的两大特展。3月18日前,展览重点面向专业观众,每天仅面向1000名观众开放预约,曾出现过零点放号后,两小时内所有票便被预约一空的情况。3月19日起,首博每天会拿出5000张票供普通观众预约,其中4500张可以通过网络预约,500张通过电话预约,约完为止。[点击详细]

海昏侯墓新出土关键性文物在京展出 揭秘三大看点

《五色炫曜——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于3月2日起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展期初定为三个月,参展文物超过400件。记者采访得知,本次展出有三大看点:一是从未在媒体上披露的内棺文物将与公众见面;二是刚刚完成文保修复工作的一批精美青铜器值得期待;三是能证明墓主身份的纯金器首次展出。海昏侯墓园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已出土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草编、纺织品和简牍、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近2万件。[点击详细]

观众参观展览

观众参观展览

现场展品

现场展品

文化影响深远
麟趾金

麟趾金

提梁卣

提梁卣

海昏侯墓现象:考古发现走出象牙塔,让雅文化接地气

“考古不能只呆在‘象牙塔’里,还要把成果告诉老百姓,让他们知道文物背后的故事。”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对这次走出“象牙塔”与公众的互动颇为满意,公众对考古领域的关注热情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一座本已沉寂2000多年的古墓何以引来公众如此的关注?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看来,海昏侯墓展览的火爆可以称为“海昏侯墓现象”:海昏侯墓是专业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也是将考古专业转换为文化传播的一个成功案例,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点击详细]

“侯粉”催生出版热,海昏侯考古成果不断走向大众

3月6日,文学作品《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生今世》举行签售会,这本书在签售会首日就售出了10500余册。这一切要归功于去年11月起及时公布的海昏侯墓阶段性考古成果。这也并非海昏侯的第一本出版物,之前已有《发现海昏侯》等书出版,据悉年内还将有10余本出版物面世。在此前召开的海昏侯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上,与会专家也认为,海昏侯考古发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掘成果,更在于发掘过程,特别是在公众考古领域。[点击详细]

01002002169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