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4/ 26 16:23:49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黑龙江大庆

字体:

大庆|人文资源

  芦苇画工艺(林甸)

  林甸的芦苇画工艺于2016年被列入《黑龙江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林甸芦苇画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意蕴丰富,浑然天成,极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芦苇画工艺以家族传承为主,工艺繁杂,主要分为芦苇的晾晒、筛选、熨烫、修缮、上色、拼装、粘贴、装裱等步骤。一幅芦苇画的整个画面采用80%的芦苇自然色差,其余20%左右用熨烫碳化,芦苇画具有本色天然、色泽淡雅之美。

  芦苇画创作内容广泛,山水画气势磅礴;人物画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花鸟及名人书画栩栩如生。

  蒙古族草原赛马

  “蒙古族草原赛马”于2007年被列入《黑龙江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源于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也是那达慕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从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立杜尔伯特旗开始,旗王府每年在组织那达慕大会和敖包会时都进行赛马活动,盛况空前。民国以后,蒙古族的聚居地开放,汉民涌入,农业的发展使养马业受到一定影响,但这里的赛马活动并未停止。新中国成立以来,草原赛马活动成为有组织、有规模的群众性民族体育活动。

  蒙古族赛马分为赛快马与赛走马两种。赛马前,所乘马匹要装扮好,马头、马鬃、马尾都要系上彩绸,胸前围一条彩带,马身上要刷洗一新。为了减少马的负荷,一般都不备马鞍,要骣骑。骑手也不穿皮靴,只穿鲜艳的蒙古袍,头上缠彩巾或红缨帽。比赛结束之时,按照传统仪式,对获冠军的马匹和骑手献哈达、披彩带。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于2007年被列入《黑龙江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达慕”是蒙语的音译,意为“娱乐游戏”。那达慕大会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的传统体育盛会,也是所有蒙古族人盛大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的历史由来已久,就蒙古族而言,9世纪时已有那达慕活动的记载。在蒙古族历史上,每当庆祝战功、祭旗出征、宫廷宴会、皇帝继位、官员升迁、盟旗集会、敖包祭典之际,都要举行那达慕大会。经元、明、清三代,那达慕大会已逐渐成为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一般都在农历六七月间举行。

  1956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开始举办全县那达慕大会,除传统赛马、摔跤和射箭外,还增添了投布鲁、踢乌兰红、下沙塔拉、执鹿棋和踢布木格等独特项目。20世纪80年代起,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每年都召开那达慕大会。20世纪90年代起,那达慕大会定为每3年举办一次,各民族乡镇也根据实际情况举办乡镇级的那达慕大会。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那达慕大会又增添了文艺汇演和物资交流会,使那达慕大会变成了集体育、文艺和商贸三位一体的盛会。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的搏克,草原上的人们常将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

  蒙古族四胡音乐

  “蒙古族四胡音乐”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分布在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蒙古族四胡音乐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主要代表,蒙古族四胡也是蒙古族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民族标志性的乐器之一,它由古代库莫奚族人所用的奚琴演变而来。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四胡在元代就已经出现,其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在当时已基本发展完备,并被列为宫廷乐器,作为主奏乐器使用。

  蒙古族四胡分为高音蒙古四胡、中音蒙古四胡和低音蒙古四胡。蒙古族四胡音乐的传承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和“好来宝”时,以蒙古族四胡作为伴奏乐器,以这种方式传承的多为中、低音蒙古族四胡;另一种是家庭传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主要以家庭传承为主。20世纪50年代初,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多数蒙古族家庭都有蒙古族四胡,并能够熟练演奏。2010年3月,蒙古族四胡音乐曾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演出曲目《侯乐韵》获调演荣誉奖。同年6月,蒙古族四胡音乐再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演出曲目《牧民欢歌》荣获精粹奖。


蒙古族四胡音乐传承人包杰示范演奏方法

  杨小班鼓吹乐棚

  “杨小班鼓吹乐棚”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以家族传承方式延续至今的民间礼俗乐队。1904年,乐棚创始人杨殿甲在吉林省扶余县创立了自己的鼓乐班子。为了避免和师傅争夺生意,他带领自己的鼓乐班北渡松花江,来到肇源县。1919年,松花江涨洪水,肇源县被淹没,为躲避水灾,他与鼓乐班其他人一起移居到肇州县。由于当时鼓乐班中的高手经常流失,班子处境艰难,他就让自己的七个儿子学习礼乐。当时孩子们虽然都很小,但音乐天赋较高。杨殿甲就领着这些孩子走南闯北,开始了杨家鼓乐班的演奏生涯。正因为这是少有的由孩子组成的鼓乐班子,所以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杨小班”。

  杨小班鼓吹乐棚的演奏乐器以唢呐为主,配合笙、管、笛及打击乐器,以掯、打、揉、压、颤为演奏技巧,演奏内容丰富。他们沿用的是宋代后期形成的七声调式工尺谱来记录演奏的乐谱。乐谱现存200多首曲目,完全靠口传心授掌握。乐曲的多数内容和技巧需要传承人的记忆和对简单符号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对前辈口传身教的感悟。这些蕴含在简单工尺谱中的民间音乐理念,即使用现在的记谱方式也无法完全体现。只有杨小班后人,才能真正把握它的灵魂。杨小班鼓吹乐棚的代表曲目有牌子曲《一条龙》《一枝花》《金凤旅》,汉套曲《绣红灯》《金沙滩》《大花篮子》,独创曲目《四鼓曲》等。

  杨小班鼓吹乐棚作为传统音乐的一部分,经过百年的历史传承,始终在民间生存和发展,其音乐内涵、记谱方式、读谱技巧、演奏风格具有鲜明的北方地域特色。

杨小班鼓吹乐棚中使用的乐器和谱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陈硕 】
阅读下一篇:
01007006002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2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