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他在边疆牧区扶贫:扎根村里方知百姓所需
2017-11-03 22:00:19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3日电 题:他在边疆牧区扶贫:扎根村里方知百姓所需

  新华社记者白佳丽

  11月初,海拔3000多米的牧民点温度已至冰点,年轻人将羊和骆驼安置在“冬窝子”,在彩钢房里围着炉子看起了电视。他们的父母、孩子早已迁至100公里外的色格孜乌依村,新建的广场上,每夜都会有人围着音响跳起麦西来甫(维吾尔族舞蹈)。

  色格孜乌依村位于中国西部的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叶亦克乡,向北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向南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昆仑山脉。这里曾经是贫困村,所处的和田地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村民以放牧为生。201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6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4530元。

  今年3月,阿迪里·阿不都艾尼来到这个村子,成为这里的“第一书记”。“16岁入伍,18岁入党,现任和田地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主任科员。2016年在民丰县萨勒吾则克乡古勒巴格村参加访惠聚工作。”——阿迪里的履历上写着。13年前,退伍转业本可以留在乌鲁木齐的阿迪里主动申请到艰苦地方去;8个月前,已结束驻村工作的阿迪里再次主动申请“留在最基层,为百姓多做点事”。

  虽然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回过家,11个月没有见过3岁的儿子,但是最近阿迪里却干劲十足,“我们民丰县脱贫摘了帽,这就是对我们脱贫工作最大的肯定。”阿迪里坐在村委会“农民服务车”上,打算赶到村里最远的牧民点,顺道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

  色格孜乌依村是典型的半农半牧村,放养的“和田羊”远近闻名。为尽快带动老乡致富,村上成立了红柳泉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山区牧场放养与农区科学绿色育肥相结合,打出“和田羊”绿色品牌,现在全村已有336户农牧民加入。合作社负责人阿卜杜拉·买提图尔迪说,今年年底合作社预计会有40余万元的收入。

  除了养殖,阿迪里还看中了当地不起眼、产量少的雪菊,“我们这里山区海拔2000米以上,适宜种植雪菊,品质非常好。”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种下了150亩的雪菊,通过阿迪里多方联系到的销售渠道,村里的雪菊销往了疆外,甚至出口国外,雪菊摇身一变成了“致富花”。去年,色格孜乌依村农牧民人均收入达11133.91元,高出和田地区人均收入3000余元。

  生产搞得红火,村民的生活质量也要提升。今年4月,村里的农贸市场投入使用,每到周一巴扎(集市)日,邻近村镇的百姓都会赶到村里的市场,购买生活所需。“巴扎是维吾尔族传统,修建规范的农贸市场,可以吸引周边百姓来这里消费。”阿迪里说。

  从帐篷到富民安居房,从石子路到柏油马路,62岁的麦提肉孜·克苏孜不敢相信村里的变化。“我们以前住在山上,没水没电,下山要走上10个小时,骑着马赶巴扎,现在孩子们开着小车,想去哪里去哪里。脱贫致富,真的要感谢我们的阿迪里书记!”麦提肉孜说。

  贫困县摘了帽,阿迪里却一天也不敢歇息,“‘第一书记’责任大,迎难而上哪敢停。”阿迪里笑着说。今年,他打算在村广场上建个夜市,让村里做饭好吃的妇女也有钱赚。计划了很久的村理发店也必须开起来,脱贫村不能没有一家像样的理发店。阿迪里说,他扎根到村里之后,才越来越明白百姓需要的是什么。

+1
【纠错】 责任编辑: 尹世杰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电动双座飞机能飞两小时了
电动双座飞机能飞两小时了
蓝盾尖兵这样炼成
蓝盾尖兵这样炼成
主视角近观战机空中加油全过程
主视角近观战机空中加油全过程
近百只红嘴鸥现身昆明城区水域
近百只红嘴鸥现身昆明城区水域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661121903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