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煤炭小城被日侵占时期的“血色年代”
2017-12-15 07:49:0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在每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吉林省辽源市多寿路小学的学生都会前往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参观悼念。

  “望魂桥呀望魂桥,生离死别恨难消……”当10岁的孙明丽在展览馆里念出这首描述当年矿工悲惨生活的童谣时,现场所有人都沉默了。

  辽源是中国东北一座因煤兴衰的小城,因为煤炭资源丰富,“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军强占14年。

  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侵略战争所需的煤炭资源,采取“以人换煤”的人肉开采政策,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以招、抓、逼、骗等方式,抓骗大量劳工到辽源煤矿做苦力。

  “那时辽源煤矿就是人间地狱。”86岁的孙元信在辽源煤矿度过了他的童年,那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记忆。“每顿吃的都是发霉的玉米面和咸菜,睡觉铺的褥子套在身上就是衣服,每天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采煤的轰鸣声。”他说。

  据他介绍,躺着不许睁眼,睡觉不许对脸,不许互相说话。为了防止逃跑,日军在矿井周围布满了铁丝网和电网,在居住区内,穿着衣服不准出门。每天要在井下从事十四五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

  孙元信清楚地记得,他所处的采煤区除了五栋供矿工睡觉的房子外,还有一个“病栋”。“上不了工的、有病的工人就扔进去,进了里面就再也没人管,走到附近就能听到哀号和呻吟声。”他说,“等人死了就抬到山上,那时候漫山遍野都是尸骨。”

  在296平方米的尸骸群遗址,原址陈列着3排共179具死难矿工的遗骨,这就是孙元信提到的埋尸山野的一处遗址。如今在辽源已经挖掘出了6个堆满矿工遗骨的万人坑。

  “一眼望去,我觉得很压抑、很恐惧,但更多的是悲痛。”前来参观的王学志告诉记者。

  “遗骨填满后,日本人又在西坡建了‘炼人炉’,将成千上万的遗体扔进去焚烧,甚至还没咽气的活人也扔进去一起烧,那时候炼人炉昼夜都冒着浓烟。”幸存矿工马金榜说。

  在尸骸群遗址的西坡,发现了马金榜提到的炼人炉遗址,至今在遗址42平方米范围内依旧可见到一尺多厚的骨灰和焦土。

  辽源矿工墓陈列馆文物管理员刘宏颖告诉记者,据统计,在日军占领的14年间,辽源煤矿矿工平均年龄为30.5岁,工龄在一年以上的不足三分之一,不少矿工来到煤矿半年左右就死去了,死难矿工有8万余人。

  “当时日本人的公开口号就是要煤不要人。”孙元信说。

  陈列馆里展出的一张工票记载了中国矿工被剥削压榨的历史。这张工票在1963年挖掘矿工墓时被发现,工友叫做牛世清。上面记载着,他一个月的应得工资32.34元,但这个月占了10项扣款,再扣去上月欠款,当月他分文未得,反欠了矿方4.24元。相关资料记载,1941年每个采煤工人每天采煤1.88吨,每吨售价是22.65元。牛世清一月创造价值1277.46元,但工资总额只占所创造价值的2.5%。

  据统计,1932年,辽源煤炭年产量是16.8万吨。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对煤炭资源的掠夺更加疯狂,1943年竟达到了209万吨。在疯狂掠夺的14年间,日本侵略者从辽源掠走约1550万吨煤炭。

  产量暴增伴随的是矿难频发。据统计,日本侵略时期,辽源煤矿发生特大恶性安全事故达数十起,死亡人数无法计算,仅1942年泰信一坑发生的一次瓦斯煤尘爆炸,就有617名矿工遇难。

  时光荏苒,在第4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辽源矿工墓陈列馆的公祭广场上,很多百姓自发前来凭吊,纪念这段历史。

  86岁的老人吴英带着5岁的小外孙来到广场。“我们这些经历过,或者父母经历过那段痛苦的人,要把历史传承下去。”吴英说。

  孙元信、马金榜等幸存矿工,晚年生活幸福,如今他们还在陈列馆担任公益讲解员。老馆长刘玉林在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工作了近30年,他告诉记者,现在能够记忆、口述这段历史的幸存老矿工已不足十人。

  “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有先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会永远铭记。”16岁的当地中学生张静参观完陈列馆后,在微信朋友圈如是写道。 (记者孟含琪、张博宇)

+1
【纠错】 责任编辑: 冯文雅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山西迎入冬首场降雪
山西迎入冬首场降雪
海军三大舰队40多艘舰艇东海同台竞技
海军三大舰队40多艘舰艇东海同台竞技
红外相机记录雪豹分食画面
红外相机记录雪豹分食画面
“自贡灯会”彩灯制作如火如荼
“自贡灯会”彩灯制作如火如荼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12211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