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 题:当孩子“发现”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公开课小记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
15日午后时分,首都博物馆多媒体放映厅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展示的2张“萧后凤冠”照片引发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的同学们阵阵惊叹——刚刚出土的凤冠像一块锈迹斑斑的大铁块,在考古工作者、文物修复师、策展人和讲解员的通力合作下,文物获得了新生,在博物馆的展柜中熠熠生辉。
这是当日国家文物局在首都博物馆举行文化遗产公开课的一个小片段。当孩子走进博物馆,他们会发现什么?学到什么?经过2个小时的参观和授课,同学们兴奋的表情说明,他们收获满满。
在博物馆里,孩子们发现,文物蕴含的中华之美是如此惊人——千里江山图、素纱禅衣、铜奔马……讲台上,从事30多年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关强将许多“重量级”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孩子们对原本在书本上才能看到的国宝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
在博物馆里,孩子们感到,传统美德从来不是教条空洞的——通过对四羊方尊、中华第一龙等珍贵文物的讲解,同学们感受到文物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博物馆里,孩子们看到,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在他们面前立体呈现——朱德手枪、海外华侨抗日战争捐款汇票、《开国大典》油画,关强展示了各个博物馆里的藏品图片,用文物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中国近代史。
“博物馆的3大功能之一就是教育,青少年教育又是特别重要的一环。”关强说:“过去,文物考古工作是一个小圈子,比较封闭,我们感到现在应该更多地把相关知识和文物资源拿出来服务社会。面对孩子,还特别需要转化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小朋友能听得懂、记得住。”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发现”博物馆,博物馆也发生着变化。负责当日公开课参观展览环节的首都博物馆宣教部活动辅导员金鑫说:“对小朋友们,博物馆根据展览内容,特别设计互动、动手制作等环节,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展览想传递的信息。”
博物馆是一本立体的百科全书,是一个敞开大门的文化客厅;一节文化遗产公开课,就是向大家发出的邀请函。
文化遗产公开课是国家文物局连续3年面向社会公众开办的公益课堂。“以后文化遗产公开课还将涉及更多主题,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关强说。

-
征集丨2018"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
2017-12-15 09:39:47
-
"自愿加班"与变相延长工时算加班吗?
2017-12-15 09:42:06
-
银行推出统一APP 回看移动支付格局变化
2017-12-15 09:43:05
-
这张漫画"版权属于全体中国人"
2017-12-15 10:19:53
-
定了!这些企业和高校要搬到雄安新区
2017-12-15 10: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