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调查报告:脱了贫如何稳得住?
2018-06-05 07:57:20 来源: 人民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脱贫内生动力如何激发?

  看不见的贫困才是最大的贫困,扶智扶志,需要久久为功

  安徽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穿过整洁的街道,是一排排白墙黑瓦的新楼房。40年改革发展,小岗村如今已经行进在小康路上,但仍然有20多户因病、因伤致贫的人家。

  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刘占勤,笑着迎了出来。前些年,丈夫在外务工,摔坏了后脑,生活不能自理。家里的顶梁柱塌了,还有两个女儿在上学,刘占勤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为了挣学费和医疗费,她赴浙江打工,把丈夫带在身边照料。

  “如今政策好,通过危房改造搬进了新房,丈夫也办了大病医保。日子渐渐好起来了!”村里还为贫困户设立了一些公益岗位,刘占勤就近在小岗村的培训中心上班。生活安定,丈夫渐渐恢复,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

  记者离开时,回头看到她还站在门口。个头不高,身材瘦弱,略显沧桑的脸庞,分明透出自信的光亮。

  采访中,也了解到一些有关贫困户的消极现象:“好不容易给他争取到了产业扶贫资金,可他拿去赌博了”“危房改造现场,扶贫工作队忙前忙后,他却在一边站着看”“帮忙找好了工作,谈好了工资,可没干几天就跑回来了”……

  看不见的贫困才是最大的贫困。尽管和前些年比,国家物质基础增强了,扶贫力度加大了,但必须在贫困地区、贫困户中间厚植艰苦奋斗精神,这事关脱贫,更事关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

  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说到底是扶智扶志。在这一轮精准扶贫中,各地更加注重贫困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一方面着力实用技能培训,提高脱贫本领;另一方面,着力宣传教育,增强脱贫动力。

  贫困地区农民缺乏务工技能,既是致贫原因,也是就业“短板”。在云南武定县,以前有些贫困群众只能靠山吃山,养几只羊、捡野生菌,或者打打零工,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入。现在他们大多凭一技之长走上了脱贫路。今年春节一过,猫街镇五柞甸村的章德文夫妇就坐上了县里调集的务工大巴,去云南农垦蔬菜公司参加培训。“路费、培训没花一分钱,现在我们夫妻俩一个月收入超过6000元,多攒点钱,早点建新房!”章德文对未来充满信心。

  “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就能凭本事吃饭。”武定县人社局负责人说,2017年以来,武定在全县各村寨举办了家畜饲养、砖砌工、电焊工、刺绣、中式烹调、农机修理、电工、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员等10多个类型的技能培训。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5000人次,其中培训贫困人口15000人次,有力地激活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内蒙古兴安盟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考虑,开展了“一带二转三改”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一带就是旗委、四大班子、苏木镇、驻村第一书记一级带动一级,二转是转变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三改是改变生活环境、陈规陋习。

  鼓起他们的心气,就扶起了一个个家。面对一些因客观原因而陷入贫困的家庭,需要扶贫干部付出更多爱心和耐心。

  扎赉特旗阿拉达尔吐嘎查村民赵斯琴,腿有残疾,两个女儿,一个上大学,一个读研究生,是典型的“因学致贫”。

  “政府给了3万元扶贫资金,买了3头母猪,20头猪仔,还建了80平方米的猪舍。”说起党的好政策,赵斯琴有些激动。两个女儿每年每人还给1万元的教育资助。

  赵斯琴家的房子不大,只有60平方米,但足够住了。卧室窗明几净,衣被叠得整整齐齐,女儿房间的床头柜上摆放着在大学期间的荣誉证书。院子一侧的厨房和洗澡间,也都收拾得井井有条。

  “日子是给自己过的,干得好,政府还给奖励,感觉很有信心!”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充满了感恩与自励。

  扶起一个,带动一片。“赵斯琴行动不便,都能勤劳干事,我们得向她学习!”周边的农牧民,说起赵斯琴,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黄昏时分,霞光辉映,炊烟袅袅。脚下的路笔直宽阔,抬眼望去,融进了壮阔无垠的草原深处。(记者张毅、黄庆畅、武少民、金正波、丁志军、韩俊杰、杨文明)

   上一页 1 2 3 4 5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琼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河北衡水:“变废为宝”显创意
河北衡水:“变废为宝”显创意
青岛欢迎你,上合
青岛欢迎你,上合
海南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海南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大地赠金
大地赠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7112293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