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0-01-15 14:06:57 来源: 成都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2020年1月3日下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前所未有地强化了成都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角之一,成都要紧扣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主题主线,把握机遇、不负重托,唱好“双城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整体成势行稳致远,努力在世界先进城市体系中争先进位,以更大的作为服务民族复兴和西部大开发大开放。

  更大的时代使命

  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此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畴,是把成都和重庆放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来谋划、来考量。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双城经济圈,背后的逻辑是深度聚焦、精准发力,更加突出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更加强调中心城市的统筹协调和引领带动作用。

  整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可以概括为“四大板块”和“四个支撑带”,其中“四大板块”即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而“四个支撑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提出来的新区域发展战略,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可以说,“四个支撑带”已经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源。

  我们的观察和研究认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第五个支撑带”呼之欲出,或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成为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之后,第五个在新时代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从这个角度来看,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主角之一,既是直接受益者,更应成为积极推动者,要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的统一领导下,扛起主责、当好主干,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外溢、枢纽拉动、能级吸引作用,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助推西部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应当说,中央赋予了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的时代机遇。2016年成都被国家正式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这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将成都确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一极,这是成都继国家中心城市后层次最高、影响最大、含金量最重的国家定位,为成都对内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对外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提供了接入点和契合点,为成都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把握“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宜居地,助推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这段话,实际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包括成都在内的成渝地区战略定位的清晰概括。

  成渝地区的发展定位实现从“一中心一基地三区”到“两地三区”再到“两中心两地”的历史跨越,既是党中央对成渝地区改革创新、相向发展成果的充分肯定,又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赋予成渝地区的更高奋斗目标。从成都的发展现状和战略定位来看,同样要紧紧围绕“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来谋划成都的工作,把这一战略定位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之中。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区域或地区战略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这个区域或地区的发展成败。成都下一步就是要紧紧围绕“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加强与重庆的互动联动,唱好“双城记”。

  建设重要经济中心。这一定位要求成都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不断扩大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环境吸引力,加快建设面向亚欧、辐射西南的经济中心。要求成都加强与重庆等城市的联动,加快发展新经济,创新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同时要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的能力。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定位要求成都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资源优势,注重与重庆、绵阳等地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一定位要求成都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力图在体制创新、制度变革、扩大开放等领域先行先试,努力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与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也要求成都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新格局,把发展动力从虹吸效应转变到建立紧密的立体合作体系和开放共享的全球网络体系上来。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一战略定位要求成都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为引领,持续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教育医疗资源投入,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彰显生活城市特色,塑造文化名城优势,推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挥增长极作用的战略举措

  这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已经对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即完成“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七项重点任务,这构成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整体政策框架和战略安排,是国家的顶层设计。

  如果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要发挥成都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作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成都需要在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推动成渝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致富,先修路。”客观来讲,目前成都和重庆两个核心城市协调合作机制仍需健全,背向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下一步,成渝地区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首先发力,加快建设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络,打造核心城市间、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间、相邻城市间力争1小时通达的交通圈。与此同时,要强化成渝地区之间的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成都要加快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建设,为强化航空枢纽功能奠定更加厚实的基础。

  二是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想发挥成都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增长极作用,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必由之路。成都要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推动产城融合,创建若干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融合,力求与重庆等核心城市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要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开展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示范,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取布局建设氢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成都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下一步,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进程中,要以成都科学城、未来科技城、重庆科学城、绵阳科技城、国家级新区等为核心载体建设西部科学城,形成多园共享模式,力争发挥科技创新的最大“外部性”。要充分发挥成都高校院所集聚优势,以成都为主阵地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在先进核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网络安全等领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支撑力量。建议成渝地区要打破行政分割,共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联盟。

  四是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成都可以以天府新区为对外开放大平台,加强与重庆两江新区等开放平台的联动,整合新区政策资源,高起点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门户。积极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按照国家有关部署,加快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试点经验。以主要港口、民航机场、铁路枢纽为基础,以水运、铁路、航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为支撑,以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为载体,联动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构建对外开放大平台体系,以此来服务于成都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增长极地位。(作者:周跃辉,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员)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马若虎
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485112546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