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后发地区高质量追赶的路径选择
2020-06-23 09:49:33 来源: 学习时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难题。后发地区要缩小发展差距,就必然面临追赶的时代命题。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种追赶已不能重走粗放增长的道路,而必须寻求高质量追赶,大力发展高质量追赶型经济,实现较快速度与较高质量有机统一,成功跨越路径依赖的“追赶陷阱”。

  以产业迭代升级为支撑,加速推进动能转换。围绕化解过剩产能、振兴实体经济等方向,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具有重要引领、支撑和示范作用的产业迭代升级,促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一是坚持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相结合。充分挖掘和传承传统制造业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与文化基因,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加快信息化、智慧化、融合化进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去、增、提”三篇文章联手做。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增强创新、开放、改革动力,积极“去”过剩产能、“增”新兴产业发展动能、“提”传统产业改造势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四新”经济。以新基建为契机,以新技术运用提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渗透融合能力;以新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以新模式推动开放式创新、协同式创新和个性化定制等;以新业态引领发展智慧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标准经济等。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依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承接沿海和国外新兴产业布局与转移,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产业链重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突出特色强化项目谋划和储备。围绕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突出质量优先原则,完善筛选办法,对入库项目实行动态调整,有目标地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加快形成“一县一产业”“一园区一特色”的发展格局。二是突出定位强化精准选商引资。围绕长期积累形成的产业基础和转型升级需要,承接产业转移中要有针对性地选商招商,发挥所引进项目在技术、产品、工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区域“存量”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三是突出潜力强化延链补链配套。强化产业链招商,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配套服务,解决产业资本转移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高素质人才及职业技能人才供应问题。

  以推进全面创新为驱动,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强化创新驱动,围绕产业发展痛点,鼓励支持自主创新,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破解“卡脖子”难题。一是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可实施创新平台倍增计划,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构建体制机制更加灵活、各主体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产业创新基地。二是集聚一流人才队伍。精准对接特色优势产业和“四新”经济发展需求,创新一事一议灵活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三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创新普惠性财政后补助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培育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行业引领者,大力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四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完善技术市场交易体系,加快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机制,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打造区域发展新标识。积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一是构建开放包容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大力营造重商、亲商、爱商、护商的营商环境。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加快法规制度适应性变革,修订或废止制约新动能、新经济发展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三是强化信用保障。强化信用意识,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净化营商环境。

  以扩大高水平开放为带动,全面深化双向开放。坚持对外开放主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推动优质产能、装备、品牌、技术和服务等走向世界大舞台、国际大市场。一是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新格局,努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二是深化双向开放。聚焦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推动现代产业精准招商和“走出去”相结合,强化优势制造业“强链”“补链”、高端服务业“延链”“扩链”,创新引资引智引技模式,建立完善“引进来”“走出去”配套政策,对企业做好分类引导和精准服务,兑现考核激励政策。三是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强化城市群、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省际或区际经济合作区、“飞地经济”等跨区域产业协作模式。

  以推动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是强化生态共建共享。坚持生态优先,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置等环境治理,形成共治大生态、共抓大保护、共推大整治、共建大家园的良性格局。二是强化规划管理。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加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推动空间资源合理有序开发、高效集约利用。三是完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积极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推进碳排放、节能量、用能权交易,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激发改革发展活力。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加大对后发地区发展高质量追赶型经济的支持力度。一是创新市场主体发展机制。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隐性壁垒,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二是优化资源要素市场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做好产业用地总量和规模管控,开展产业用地绩效评估,加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和“四新”经济用地需求保障力度,提高“亩均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四新”经济融资方式,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三是鼓励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干事创业、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氛围和正向激励导向,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防范化解风险为底线,筑牢改革发展“防火墙”。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建立后发地区发展高质量追赶型经济的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共同筑牢防范化解区域发展风险的“防火墙”和高质量追赶型经济的底线。一是强化风险识别,加强对风险形成机理、传导演化机制的系统研究,提升风险识别和研判能力。二是强化风险防范,加强风险评估预警、风险应急预案、风险防控协同等机制建设,提升风险防控和应对处置能力。三是强化风险化解,在正确认识风险的基础上,以辩证的视角、发展的办法来妥善化解风险,稳住向好基本面,增强发展韧性,提振发展信心。(陈明星)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徐可
后发地区高质量追赶的路径选择-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41126149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