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摘帽”之后不歇脚,“接棒”振兴再出发
2020-09-11 08:08:37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摘帽”之后不歇脚,“接棒”振兴再出发

  中原小村源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启示录

  源沟村航拍图(5月31日摄)。

  76岁的钱桃花老人谈及村里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均为受访者供图

  8月,在河南省孟州市槐树乡源沟村,一处由养鸡棚改造的餐厅里,农家乐老板宋永波一上午都在忙前忙后。

  “等下又要接待一个几十人的旅游团。”他抹了抹脸上的汗,笑着说。

  宋永波的农家乐自去年营业以来,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去年国庆长假期间,一天最多接待了上千人。

  宋永波原来在城里做生意,收入可观。但家乡的变化和纷至沓来的游客,促使他回村创业。

  源沟村位于孟州市西北25公里的岭区,全村不到400人。这里沟壑纵横、梯田叠布,原本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然而,过去村里的支柱产业是养殖业。全村130户人家,有90多座大小不一的养殖场。养殖场排出的污水和粪便直接流到沟里,导致村里臭气熏天、蝇虫扑面,甚至新打的机井被粪水污染而报废。青壮年大都选择外出打工,源沟村成为孟州市最具典型意义的省级贫困村。

  随着脱贫攻坚的步伐,源沟村的命运迎来转机——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蝇虫扑面的省级贫困村,到如今环境优美、游客如织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短短几年时间,源沟村实现蝶变。

  端着“金碗”要饭吃

  “小时候一天三顿红薯,蒸红薯、煮红薯、红薯饸饹,吃得人直瞪眼。”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经历,源沟村76岁的钱桃花老人说,直到今天,多吃一点红薯,胃里就会反酸。

  与周边村庄比,源沟村的耕种条件是最差的。村民喝水全靠沟底一个泉眼,遇到连续干旱,水都没得喝。

  2014年之前,该村有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31%。

  2015年9月,孟州市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短短一年多时间,帮扶单位利用扶贫资金,先后帮助该村建成蓄水量6万余立方米的灌溉坑塘一座,提灌站2个,完善了灌溉渠网,实现耕地灌溉全覆盖;新打两眼深井,清澈甘甜的井水通过新铺设的管网通到了群众家……

  到2017年底,源沟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5%,实现了整村脱贫。但是脱贫以后怎么办?源沟下一步往何处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源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优势和财富,我们要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孟州市委书记卢和平说。

  源沟村地处南太行山麓向黄河冲积平原过渡地带,高岸深谷,沟壑遍布。因为“地无三尺平”,群众长期贫困,村民纷纷外出打工。

  “反过来看,这里有‘沟、岭、水’的自然禀赋和生态特色。如果打造好,这就是源沟最大的财富和宝藏。我们不能再让群众端着‘金碗’要饭吃。”卢和平说。

  在孟州市委倡导下,源沟村上上下下展开一场深挖“宝藏”的行动。

  一方面,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改造旱厕、修复耕地梯田护坡等,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按照北方民居建筑“蓝砖白墙灰瓦”的风格,以村委会供料、村民出工的方式,全村美化,对老房子进行修复。同时,充分依托原有的地形地貌,用青砖铺道、架设观光桥,打造生态观光设施。

  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美,源沟知名度越来越高,2018年10月被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并成为河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联盟会员,成功创建了国家3A级景区。

  村民们说,平时每天都有两三百人前来参观旅游。到周末、“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日客流量能达到两三千人。

  专家又送来“一碗好饭”

  路修好了,环境改善了,但老百姓靠什么致富?村里经济靠什么产业支撑?

  “岭区缺水,传统产业不行,怎么发展新的产业?”卢和平说,“产业支撑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灵魂。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资源利用好,继续深挖源沟生态和自然资源禀赋这块‘宝藏’。”

  前来考察的专家发现,源沟村土壤矿物质含量高,气候干旱,早晚温差大,非常适合发展高品质的果蔬种植产业。

  “专家给我们送来‘一碗好饭’!”槐树乡党委书记钱轶敏是一位能干的“80后”,在她的推动下,2018年6月的一个早上,一个由帮扶单位干部、村干部、村里致富能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等组成的考察团,悄然向山东寿光出发了。

  几天参观学习,干部群众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回到村里,乡村干部很快统一了思想——上大棚项目。

  经过动员,由村干部带头,拆除了全村大大小小的散乱养殖场。但群众顾虑重重:之前没干过,赔了咋办?

  村支书汤长军提议村干部7个人带头干,挣钱是村集体的,赔了算自个儿的。

  他们每人拿出3万元,并利用扶贫资金先后建成7座简易大棚、2座温室大棚,种植草莓、西红柿、辣椒等,为群众致富“先尝先试”。他们把山东的技术员请到村里虚心请教。几个月里,每天忙完村里的事务,就一头扎在大棚里忙碌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大棚里种出的果蔬产品由于口感好、品质佳,获得市场认可。

  群众看到有“甜头”,也动了承包大棚的心。2019年4月,村里顺势以每棚年均8000元的价格,交由村民自发承包,贫困户(脱贫户)优先。

  脱贫户秦朝就是首批承包户之一。他与村里签订承包7座草莓大棚的合同时,正是草莓生长、销售的旺季,村干部交给他的不仅有“手把手教”的技术,还有更现成的“丰收果实”。接手短短两个月时间,销售收入超过4万元。

  如今,提出承包大棚的群众越来越多,村里按照“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筹集资金,大棚也越建越多。

  去年,源沟村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20年春节前夕,该村群众有史以来第一次以股民的身份,领到了合作社发放的近3.7万元分红。

  游客来了,村民的挣钱门路自然就多起来了:小杂果采摘、特色养殖、农家乐、窑洞民宿、农耕文化体验、乡村生态休闲游等特色产业,陆续在村里发展起来。

  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村里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更为村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和经营收入,源沟实现了良性循环。

  “大棚七勇士”效应

  七位带头建大棚的村干部,被村民们风趣地称为“大棚七勇士”。

  在2011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之前,汤长军做过厨师,养过猪,还跑过运输,早已是村民眼中的能人,也是村里最早购置小汽车的一批人。

  但是,当时多数村干部对村里的事务并不是很上心。村委会办公地,也只是破败不堪的三孔窑洞,里边蛛网遍布,村干部一年也不去一次,连电费都没有。

  “村里这几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很高,我们干部也是越干越有劲。”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波说。

  如今,源沟村党建综合体内的便民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合作社等,每天都有人员值班,接待外来参观考察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村委会一个月的电费保持在3000元左右。

  不光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秦教通是村里的养鸡专业户,这两年把原来的养猪场改造成林下生态养鸡场,专门放养土鸡,实现了稳定脱贫。

  他说,每茬1200只,一年4茬,专门向村里的农家乐以及周边济源市、洛阳市的餐厅供应,年毛收入在10万元左右。

  在下源沟村“土布作坊”,记者见到一间屋子里放置有七台不同样式的老式织布机。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织布的乐趣,也可购买由村民织成的各种花色土布。

  经营“土布作坊”的69岁老人王莲说,在缺吃少穿的年代,织布机是家里的重要生产工具,一家人的穿戴全靠它。现在,它又成了致富的工具。

  拒绝用财政打造“盆景”

  “我们坚决防止用财政的钱去打造盆景和政绩工程,而是带领群众走上一条真正可持续的富裕道路。”孟州市委书记卢和平表示,源沟的每一项决策都强调可持续、可复制性。

  2018年以来,孟州市累计投入3.58亿元,提升道路近400公里,建设绿色廊道1.4万亩,改造过村路段31个,打造特色驿站19个,被授予“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

  如今,源沟村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共同迎来“繁花似锦”的好生活。

  “说实话,压力很大,但信心也很足,必须与源沟村联动发展,利用土地复耕,尽快把大棚等产业发展起来,不能让群众戳咱脊梁骨。”与源沟村相隔不远的前尖庄党支部书记张建立、后尖庄党支部书记贾献忠均向记者表示,同样的资源和禀赋条件,源沟村的发展给了自己很大启示。

  源沟村的发展,不仅吸引了本村年轻人返乡创业,也让周边村的人才看到了回乡发展的希望。

  今年45岁的李建岗是和源沟不到一里地的北杨村人,原来在洛阳一家银行做高管。看到源沟的变化后,他买断工龄回到村里。

  凭着在外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他敏锐地把握住现代人追求健康、绿色、生态的饮食习惯,发展订单农业4000多亩,带动周边村200多户群众增收。

  焦作市委书记王小平也是源沟村“粉丝”。他说:“从省级贫困村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源沟村的蝶变,就是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记者王烁)

【纠错】 责任编辑: 刘阳
加载更多
绿色墨脱
绿色墨脱
重庆仙女山机场正式开始校飞
重庆仙女山机场正式开始校飞
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关舱拆除
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关舱拆除
克什克腾风光
克什克腾风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69112647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