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睦邻点建设:上海实践
2020-09-16 16:17:14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有了睦邻点,大家就成了不是一个姓的一家人。”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吴振东 编辑陈融雪

  2019 年 11 月,上海长宁区新华街道“心净”睦邻点老伙伴们话家常

  86岁的上海独居老人蔡阿姨今年接连遇到麻烦事,先是保姆回家过年后突遇疫情不能赶回,无人照料的她买菜、倒垃圾很不方便,但多亏有睦邻点老伙伴们伸出援手,轮流为她代购生活必需品和药品。

  5月,蔡阿姨不小心又跌了一跤导致骨折,睦邻点的老伙伴们嘘寒问暖,照顾她生活起居、送医看病。如今,她恢复良好。

  “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睦邻点就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蔡阿婆告诉本刊记者。

  社区是老年人的生活家园。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上海以睦邻点为依托,持续构建“邻里互助圈”,满足老年人“不离家”“不离情”的养老情结。遍地开花的睦邻点,像毛细血管一般深入社区肌理,在为老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越活越年轻

  本刊记者来到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左家宅居民区“心净”睦邻点采访时,正是酷暑。小区内行人寥寥,但走近这处睦邻点,远远就听见了阵阵笑声。

  在居民龚瑞芳的家中,约60平方米的客厅内摆着一张木质大圆桌,上面放着各式鲜果和茶点。13名老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有说有笑,宛如一家人。

  这次活动的“中心议题”,是大家一起商定即将结伴启程的宁波之旅的各项细节:住什么酒店、坐什么车、有什么不能错过的小吃等等。“疫情好转,我们总算可以出上海旅行,大家都期待着呢。”睦邻点老伙伴陈阿姨说道。

  龚瑞芳是这家睦邻点的负责人。2017年,她看到其他睦邻点的效果后,便萌生了在自己家开办睦邻点的想法。当年4月25日,这家睦邻点正式成立,取名“心净”,老人们很快聚集过来。目前,13位老伙伴里,年龄最大的92岁,平均年龄72.5岁。

  龚瑞芳告诉本刊记者,“心净”睦邻点每周二上午举行活动,活动内容大家提前商定,有围绕节庆的“端午包粽子情满睦邻点”活动,有体现老有所为的“我为长宁双创双复做些什么”讨论会,也有温情脉脉的临终关怀行动等。

  “老人们爱出游,三年来,老伙伴们结伴去了不少地方,疫情期间多在上海或周边地区,早前最远去过巴尔干半岛、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她说。

  据介绍,这些老伙伴中有多人是居民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他们不做“清谈客”,而是切实履行责任,多次和社区青少年“大手牵小手”,带领孩子们参观四行仓库,体悟家国情怀;多次发起为山区留守儿童捐书活动,在老人们帮助下,一些山区学校已经建起了小型图书馆。

  “即使没有明确的主题活动,我们也每周风雨无阻地来报到,互聊家常、互解心结,我们都觉得这里人情味很足,邻里关系就像回到过去的农村一样。”老伙伴郑先生说。

  13位老人,人虽不多,却“卧虎藏龙”:有退休工程师和上海市劳动模范,小区里谁家需要应急维修,他们到的比物业还快;有退休教师,能指导大伙儿读书读报、评论时事,并为社区及城市建设出谋划策;有退休企业部门负责人,能把睦邻点经费使用、活动计划等事务理得井井有条,此外还有“美食家”“点子王”……

  “这样的作用是子女和社工无法代替的。”龚瑞芳对本刊记者说,子女工作忙,很多独居老人一肚子话却没人讲,长此以往容易情绪不佳。老人们聚在一起,有了倾诉,有了大家喜欢的活动,无论是“90后”还是年轻一点的“70后”,都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

  一双“眼睛”一只“手”

  在左家宅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唐林翔看来,现在很多小区独门独户,邻里间互不往来,加之“421”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空巢及独居老人渐多,家庭赡养的局限性愈发凸显。

  不过,“有了睦邻点,大家就成了不是一个姓的一家人。”他对本刊记者说。

  75岁的李阿姨从沪郊来中心城区帮着晚辈带孩子,本来觉得人生地不熟,待久了肯定不是滋味。但自从参加每周一次的睦邻点活动后,她改变了看法。“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找老伙伴想办法、出主意,现在倒是觉得农村有点冷冷清清的。”

  唐林翔总结睦邻点有“三好”:

  一是名字起得好,如“书香溢众邻”“知音乐园”“心愉”“融之情”等,每个名称都凝结着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二是活动形式好,睦邻点活动主要由独居老人和纯老家庭老人参加,谁没有参加,大家都会及时打听原因,有人生病了,大家会一起去看望,形成“你有困难我来帮、我有烦恼你来解”的好氛围。

  三是活动效果好,老人既能向同龄人展示自己的爱好,彼此间又可以学习切磋,极大提升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睦邻点的开办,为相关部门做好为老服务添了一双‘眼睛’。” 龚瑞芳称,老伙伴们最熟悉老人的实际需求,到底是需要物质上的帮助,还是生活服务、精神慰藉的需求更迫切,都可以及时反映给相关部门。

  同时,睦邻点也是居民区做好老年服务另一只“手”。

  在今年社区战“疫”中,睦邻点老伙伴们化身“外卖员”“采购员”“宣传员”“疏导员”等角色,为高龄独居老人配送鸡蛋和新鲜蔬菜,为困难老人购买口罩、生活用品及药品,宣传防疫知识,并对情绪焦躁的老人进行有效心理疏导。

  据介绍,长宁区至今已有睦邻点332个,参加人数3589人。

  上海市紫荆花园首届“邻居节、睦邻月”活动拉开帷幕,图为小区居民正在展示精心烹饪的美味菜肴(陈飞/摄)

  一街一特色

  截至2019年底,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户籍总人口35.2%。

  在上海“9073”养老格局下,90%的老年人以家庭自我照顾为主。作为为居民提供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睦邻点建设得到了上海各级政府大力支持。

  上海市政府提出,对符合条件的示范睦邻点由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按照每个睦邻点1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在长宁区,新建一处睦邻点一次性给予设施费600元,此后每年补助保险费、水电费和活动经费等共1360元。

  在这些政策的支持下,上海的睦邻点覆盖面越来越广,“一街一特色”成为常态,活动内容亦从初期的“看书读报聊家常”向“协助参与社区治理”延展。

  譬如,塔城路社区的利剑睦邻点积极帮助居委干部调处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经常组织成员们聚在一起学习法律知识,观看调解类电视节目、分析案例。

  汇龙潭社区的翰墨邻里睦邻点定期为居民编写科普画报,为独居老人送春联、扇子,还义卖书画作品筹集善款捐献给社区贫困儿童。

  西大社区的心灵交流睦邻点立足社区失业人员多、低保人数多的现实,为有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以及劳动保障方面的讯息。

  桃园社区“老爸爸聊天室”里的十几位“老爸爸”既不打牌打麻将,也不唱歌跳舞,每次聚会都会围绕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党的建设与创新理论学习讨论,并在社区宣讲。

  小小的睦邻点,串起“熟人社会”,也“生长”出社区共治的平台,创造了自下而上建构社区共同体的新经验。根据部署,上海全市到2020年底将建成不少于2000家示范睦邻点。

  “我们都觉得睦邻点建设符合我国新时代的居家养老需求。一个包含情感倾诉、学习交流、互助成长等功能的为老服务场所,是可以帮助老年人幸福安享晚年的。”新华街道老年协会副会长施继红说。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加载更多
绿色墨脱
绿色墨脱
重庆仙女山机场正式开始校飞
重庆仙女山机场正式开始校飞
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关舱拆除
武汉江汉方舱医院正式关舱拆除
克什克腾风光
克什克腾风光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650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