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内蒙古:生态产业助力戈壁增绿牧民增收
2020-12-17 08:53:57 来源: 瞭望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探索沙漠经济、做好治沙产业的企业,在阿拉善盟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

  ➤内蒙古奋力书写山青、业兴、民富的新篇章,让生态增绿、百姓增收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境内拥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近年来,自治区坚持把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相结合,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助力脱贫攻坚,逐步形成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多渠道投入、农牧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不仅使生态环境实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还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7月9日,马忠强在自家种植的梭梭林中劳作 连振摄/本刊

  牧民成了护林员

  阿拉善盟地广人稀,2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沙漠、戈壁、荒漠化草原各占三分之一,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20世纪90年代当地流行一段顺口溜“天上不见鸟,地上不长草,遍地无人烟,风吹石头跑”。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阻碍群众摆脱贫困的首要问题。

  “那时候草场退化严重,羊吃不饱全靠买草料喂食,养的羊越多赔的钱也越多,一年到头入不敷出。”阿拉善左旗超格图呼热苏木牧民孟和巴依尔回忆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阿拉善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在生态工程和资金安排上重点向贫困旗县倾斜,优先扶持贫困农牧民参与到生态建设中。一个个生态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根据阿拉善左旗有关退牧还林还草、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只要退牧,每名18~60岁的成年人每年能得到1.5万元的补偿金,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也能领到3000元。

  家住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浩坦淖尔嘎查的牧民图布音吉勒格左眼失明,右眼患有严重的青光眼,丧失劳动能力。为了医治眼疾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使本就拮据的家庭陷入贫困,2016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图布音吉勒格告诉记者,退牧还林还草政策好,他和老伴都已年过六旬,根据相关规定,60岁以上的老人除了每月领取六七百元的社保金,还能从林草部门领取每年1万元草场补助,他家的这些收入就有3万元。

  据悉,当地林草局还将图布音吉勒格选聘为飞播造林项目区护林员,每年有2万元工资收入;再加上自己每年在飞播区收集花棒、沙拐枣、籽蒿等沙生植物的种子,也能卖2万~3万元,算下来全家一年的收入超过6万元,稳稳当当脱了贫。

  内蒙古落实国家“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扶贫措施,将国家和自治区林业重点生态建设项目80%以上安排到贫困旗县。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贫困旗县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资金38.1亿元,国家公益林补偿资金62亿元,带动约8万名贫困人口受益。

  以阿拉善盟为例,把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新一轮草原奖补政策补助范围,并优先选聘贫困户担任草原管护员,享受工资待遇。通过一系列有力政策的带动,广大农牧民支持、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收入持续增加。

  种梭梭“种”出牧民富翁

  “回家种梭梭是我一生最正确的选择!”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牧民马忠强颇为感慨地说。今年46岁的他返乡治沙之前一直在外漂泊,放羊、收废品、跑运输、开饭馆干了个遍,可是做啥都赔钱,生活一直非常艰辛,这让马忠强一度非常迷茫。

  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马忠强回到家乡在自己承包的16000亩荒漠化戈壁上开始种植梭梭。如今他已成功种植梭梭林1万多亩,并于2015年开始在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2000亩。马忠强告诉记者,2019年收获6吨苁蓉和20多斤苁蓉籽,毛收入近30万元。

  近年来,阿拉善盟把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和精品林果种植产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鼓励人工种植围封梭梭并嫁接肉苁蓉。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梭梭林种植户每亩不低于约120元的补贴,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农牧民参与种植梭梭林的积极性。

  放眼大漠戈壁,由梭梭、白刺、沙拐枣等沙生植物组成的人工种植林带在阿拉善随处可见。当地牧民通过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嫁接锁阳,逐渐摆脱了传统养畜放牧的经营模式,探索出一条沙漠戈壁增绿、牧民增收的生态致富路。

  阿拉善盟林草局副局长王新民介绍,阿拉善盟加快建设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黑果枸杞产业基地。“十三五”期间阿拉善盟梭梭人工林种植486.5万亩,接种肉苁蓉43.39万亩;封育复壮天然白刺林13.52万亩,接种锁阳12.71万亩;围封修复天然黑果枸杞8.84万亩。全盟林草生态产业产值达199.5亿元,直接和间接从事特色生态产业的农牧民达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部分牧户收入达到30万元甚至过百万。

  多渠道参与治沙致富

  金秋9月,在科尔沁沙地腹地,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希伯花镇的村民滕大勇迎来丰收。他依托合作社承包的190亩锦绣海棠果成熟,工人们正抓紧时间忙着采摘。

  “我们的锦绣海棠果不仅得到了国内市场的认可,还远销海外,加拿大、泰国、印尼、新加坡都有客户前来收购。”滕大勇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果农在当地还有不少。近年来随着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逐渐显现,科尔沁沙地披上了绿装,农牧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位于阿左旗巴彦浩特镇西部的宏魁苁蓉集团沙生植物试验示范园,大片梭梭林随风摇曳,吸引众多游人前来参观。这个以繁育梭梭苗木为主的沙生植物苗圃,集沙生植物引种驯化、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现已扩繁10万亩。

  为了加快培育沙产业,同时也让更多农牧民加入到产业化发展链条中来,集团成立宏魁沙产业合作社,由企业出技术、设备、种子和苗木,无偿提供给合作社的农牧民,规范种植梭梭、白刺嫁接肉苁蓉和锁阳。农牧民收获后,企业以市场价收购进行深加工。

  宏魁集团董事长祁成宏说:“经过长期的探索,宏魁苁蓉集团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农牧民广泛参与的‘治沙致富’新格局。”如今宏魁已成为梭梭种植、苁蓉接种的龙头企业,年产1000吨肉苁蓉酒、500吨苁蓉养生液、3000万粒胶囊、1亿片制剂。

  近年来,像宏魁集团这样探索沙漠经济、做好治沙产业的企业,在阿拉善盟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阿拉善盟还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前来参与,依托中国绿化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蚂蚁森林等社会组织,已累计投资4.7亿元,实施生态建设规模209万亩,间接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经营、劳动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为利益联结机制,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奋力书写山青、业兴、民富的新篇章,让生态增绿、百姓增收。(任军川 彭源 连振)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加载更多
冬日星空
冬日星空
山东枣庄:红火的温室大棚
山东枣庄:红火的温室大棚
安徽黄山:雪润宏村
安徽黄山:雪润宏村
国际·一周看天下
国际·一周看天下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68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