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 时政 | 国际 | 港澳 | 台湾 | 财经 | 法治 | 纪检 | 体育 | 科技 | 军事 | 文娱 | 图片 | 视频 | 论坛 | 访谈 | 微博

VOL 5

2014年9月22日

乡土的内涵非常宽泛,可能我们换了一种生活方式,又体验了不同的乡土情结。乡土是有味道的,乡土是有人情的。因为故乡有我们的父辈,有每个族群的发展史,是我们生息的根源——画家秦嗣德
精神家园:水墨乡土
秦嗣德近照

秦嗣德近照

秦嗣德进行创作

秦嗣德进行创作

秦嗣德在写生

秦嗣德在写生

秦嗣德个人简介

秦嗣德,1968年生于山东日照,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2003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师从李少文教授,2008年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师从田黎明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人事部书画人才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曾为吉林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水墨人物画工作室导师,吉林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教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点击详细]

背景导读:

秦嗣德用心去思考去理解乡土、关注乡土的,在他笔下对人物的塑造代表着这一方乡土的苍桑,呈现出时代的特征。他笔下的乡土是一个时代的乡土,流动的乡土,立体的乡土。水墨乡土是秦嗣德对艺术的认知和追求。他对平民阶层的生活语境、探索与体验,包括对形象的塑造都是建立在乡土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延续思考,深度探索人物形象的朴素性与典型性。[点击详细]

秦嗣德乡土创作的领悟

“我一直以来,对热闹与喧嚣置以不然,却常感动于那些充满悲情意识文学作品,越是抑郁或者沧桑的感觉就越敏感。除自身少年时农村的生活经历之外,生活中对悲剧意识的关注和那些农村乡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影响着我的艺术思考。悲剧的表述是深刻的,悲剧是能唤醒魂并招引出高尚精神的。[点击详细]

秦嗣德的怀古情缘

早年在北京读书的时候,周末,秦嗣德骑着自行车游历北京的古迹名胜,寻古好古,抚摸着那些千年遗迹,似乎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回声,浸在一种追忆之中。他常想:“几千年前,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曾经谁又驻足这里,谁又同样抚摸这些历史凭吊这些故事。”可能就是骨子里的怀古情缘和对历史沧桑的敏感使他喜欢上乡土绘画的主题,去画老人、孩子及乡土中生长的一切。[点击详细]

流动的乡土

流动的乡土

回娘家

回娘家

守望

守望

厚土:一代人的沧桑
耳奇者

耳奇者

眼有疾者

眼有疾者

故土:童年的记忆

生活的困苦使他不擅于表达感情、表达快乐,情感找不到释怀的方式。少年的岁月是沉默的,他常行于山野,茫然久伫。然而这些经历对于秦嗣德对乡土人物的创作是有益的,他善于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一切,对乡土人情是敏感的。他说:“在写生时每个人物,我似乎真的能够看到他的内心世界,在画之前我会认真观察他,真诚交流,即使他有点做作或者伪装我也能够感觉到。”[点击详细]

平凡的朴素并不平凡

儿时的经历磨砺了秦嗣德,也为秦嗣德的乡土提供了创作题材和灵感。“以乡土为题,写生创作。自己喜欢表现画平民的朴素状态,喜欢表述平凡的生活,最初是这样想的。后来发现平凡的朴素并不平凡,平凡之中存着真善大爱,藏着人间万象”,秦嗣德说。表述独特的视角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乡土”概念。[点击详细]

秦嗣德对乡土的重新思考

秦嗣德说:“大家在异地相聚,谈起故乡的时候,所聊到的时期,所延伸的思想,可能他们就建立了新的乡土文化观念。他们的思绪不再那么苦涩,他们有一种都市见闻之后的喜悦,一种满足。他回到故乡时,又将都市的这种情结和这种现代意识观念,传播回去的那种自豪,流动的乡土画的是农民工,但传达表达的是一种新的乡土文化观念”。[点击详细]

乡土的根不会变

秦嗣德认为,艺术的感召力在于发现这些朴素的大美,艺术如果要担当,应表现出对生活的纯善、纯真的始然。秦嗣德认为乡土的根不会变,“我觉得根本的乡土就像人,是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这种本性。每种文化都为了再开发人的本性。乡土就意味着回归自然,归为一个真实,是每个漂泊异乡人心灵慰籍的港湾,乡土是热情的,包容的,宽广的,无论你走多远,走多久,她都默默地期待着你踏回家门。”[点击详细]

秦嗣德近照

秦嗣德近照

秦嗣德带领学生写生

秦嗣德带领学生写生

春天里的合影

春天里的合影

01003010105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