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荣誉出品
总策划:周锡生 本期策划:李保东 编辑:张敏彦
  岁末年初,朝鲜半岛局势在经历炮击事件和演习所引发的危机之后,再度迎来一阵密集的外交调整期。 …[详细]
      新华社评出2010年国际十大新闻
  大客车外,一位老人默默拭泪;大客车内,亲人挥手作别。2010年10月31日,朝鲜金刚山景区,南北离散家属短暂团聚之后,各自离去。既有分别,就该有团聚,既然团聚,又何必再别。60年前,战争让兄弟相残,骨肉分离;60年后,南北之间仍然隔阂重重。以离散家属团聚为界,2010年,朝韩关系陷入紧张、缓和、再紧张的轮回,一度面临战争风险,韩美、美日频频举行军事演习,更牵动东北亚安全局势。 …[详细]
  一名男子头发花白,表情痛苦,在两名警察合力下,被强制抬走。 2010年3月5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五。这位希腊首都雅典的男子原本应该完成手头工作,想想如何与家人共度周末。他却选择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宣布财政紧缩措施、大幅削减福利。画面中,他似乎在大声呼喊,内容也许与肉体疼痛相关,也许与心理创伤相关,却一定关乎他对今后生活的忧虑。 类似场景,2010年,在一些欧洲国家不少城市重复上演。 …[详细]
      2010年外媒如何看中国?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行将结束,中国的每一个的变化都备受世界关注。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那么,在过去的一年中,世界各国政要有着怎样的中国印象。潘基文表示:在这样一个巨大的世界广场上,中国汇集了各国在一起,我们共同庆祝和展现了全球的多姿多彩,建筑设计的饕餮盛宴,丰富深刻的展览以及浓郁的游客多元文化的大融合,让世界为之欢腾。在这次世博会,上海蜚声国内外,成为最顶级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详细]
  世界是多元的,人们观察中国的视角也是多样的。在行将过去的2010年里,境外媒体一如既往地对中国予以高度关注,并且观察更细致,更加多元化。他们对中国的“围观”比往年更具立体性,既在中国崛起、对外关系、中国模式等大的宏观议题上审视中国,也在中国社会人文、教育、城市发展等角度微观中国。 他们对中国的语调“既爱又恨”,一方面对中国的建设成就予以热情肯定,并试图从中探寻有益的经验与合作机会;一方面,他们又有着某种“杞人忧天”声音,担心中国会抢走自己的发展机会。 …[详细]
      2010年震撼人心的悲情与遗憾瞬间
  “措手不及”的群体事故、“此起彼伏”的抗议示威、“防不胜防”的恐怖袭击……回望2010年,这“不太平”的世界似乎总在“喧哗与骚动”。喧嚣的世界图景中,折射的是当下社会的种种“顽疾”。一年来,欧洲许多国家的街头同样涌动着不安的气氛。如果说踩踏事故因为突发恐慌造成,欧洲国家街头此起彼伏的罢工和示威人潮,却另有其深层次的诱因。”“反恐”10年,却没能挡住恐怖主义的一路狂奔。如今它覆盖全欧、纵贯全俄,从边疆挺进腹地,甚至出现本土化趋势;它规模变小却更加“神出鬼没”。下一个会是谁?没人说得清。 …[详细]
  2010年,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风云变幻。“博弈”成了今年国际政治的热词,各国都在谋局谋势,力求占领战略制高点。世界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东方,善意的人们表示乐见中国发展,力求通过更紧密的合作获得共赢、多赢的成果。但无可否认,过去一年某些对中国发展的质疑也时有可闻。世界在变,中国在变。面对林林总总的中国话题,中国给了世界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和平发展。 …[详细]
投票与调查
扩展阅读
· 2010世界各国年度热词大盘点
· 2010"新"外交 "围脖"套娃汉堡齐上阵
盘点2010年各国政要的个性语录
2010本网记者现场直击
话中音
  德国媒体今年频繁使用“愤怒民众”一词,用来指代通过抗议活动等手段表达对政府自作主张感到愤怒的民众。
德国年度热词
  在美国一家知名在线词典服务商12月20日公布的“年度词汇”中,“节俭度日”位居榜首。
美国年度热词
  俄罗斯总理普京在12月16日的“继续与普京对话”直播节目中坦承,政府今年遇到的最严峻考验是“火灾”。
俄罗斯年度热词
  2010年,载满了无数事件与话题、无数观点与态度呼啸而过……此时此刻,他已渐行渐远,在我们要换乘下一班列车继续旅程之时,却总有一些旅途上的见闻令我们难以忘怀。掩卷深思,有许多的图景仍然吸引着我们的视线,有太多声音依旧敲击着我们的鼓膜,每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从能够激起各个群体从各个角度去审视的冲动,他们在这个新媒体勃兴的时代演绎着“众声的喧哗”,这个时代提供了更多人想要叙述与表达的平台。
网友互动 点击进入论坛讨论  欢迎网友提供热点话题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查看评论
往期话题
公共场所如何全面“戒烟”?
该怎样看待《三字经》
“校长限权”能否换来学术自由?
2011:令人期待的民生之年
2010年终记忆 过去不是“浮云”
2011:中国汽车业的自我救赎
就业腐败岂能经过“层层批示”?
教育部新规能否根除借读费?
投资A股这一年,你赚了吗
“醉驾”入罪岂能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