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古法造船世家的百年传承与新愁
2014-05-14 19:17:25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网福州5月14日电(记者曹佩弦、孟昭丽、刘姝君)在福建泉州泉港区峰尾渔港,55岁的黄唐阳经营着一家造船厂。作为峰尾黄氏造船世家族谱记载的第十一代传人,黄唐阳和其他黄姓工人仍沿用祖传古法,用双手一锤一锤地建造一种远洋木质帆船——福船。

    宋元时期,此种福船在“海上丝绸之路”劈波斩浪,穿梭于沿线各国和“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因其质优,福船在几百年间一直受到贸易商贾的青睐。据族谱记载,明代时期,黄氏以擅造福船而“载誉班门,驰名内外”。黄氏祖先曾为郑和打造官船,并且参与郑成功、施琅征台湾的战船制造。

    黄唐阳14岁拜父为师,18岁出徒造船,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在黄氏族人眼中,船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几百年造船技艺的传承也早就融入家族血脉中。

    黄唐阳的手艺在铁皮船的时代显得过时。如今,黄唐阳更多的造船订单是给附近的渔民做中小型渔船。

    “船厂生意还可以,只是现在造船的生意少了,为了糊口,反而维修的活做得更多。”黄唐阳有些心有不甘。

    然而真正困扰黄唐阳的不是利润,而是技艺的传承。如今,他的木船厂仅有14名“沾亲带故”的工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古训也因为两个儿子不愿接班而难以为继。他的三弟黄唐平,也放弃了古法造木船,做起泡沫船生意。

    与黄唐阳坚持经营造船厂不同,黄唐阳的父亲、今年79岁的黄初宗两年前就彻底不再做船,在退休后将精力转投古船模的制作,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坚守祖业。

    每天,黄初宗老人总要花上几个小时,坐在客厅阳台旁边的小椅子上,带着花镜眯着眼,迎着阳光,拿着“迷你”版的斧、凿、锯、推刀等传统工具,依据黄氏传统造船工艺,将手中的木头精雕细刻。

    日复一日,黄老雕刻、打磨、上漆、描图,直到化手中的朽木为精致船模。

    制作一艘长80厘米的船模,要花上20天左右。根据材料和做工不同,船模能卖几千元到一万元不等。黄初宗一年能做上船模二十艘,大约能卖出十几艘,作为个人收藏或是公司礼品。

    “孙子辈不愿意学造船,这是没办法的事。孩子们都吃不了苦。”黄初宗很是无奈,“但是我要求他们学作船模,不要忘了祖传的手艺。”

    在黄初宗、黄唐阳父子俩的家里,专门空出一个房间收藏一个古式船舶模型作品。这是一艘黄氏造船的代表船型——“黑舶五青案”古式船舶。

    历史上,“黑舶五青案”是宋元时期福船的主要船型,并不新鲜。但若是出自峰尾黄氏造船人之手,就有了特别之处——整船不同位置上设有“十二生肖”暗示标记,比如帆上滑轮索形似“猴头”、在船后如厕的弧形挡板上绘画兔图等等。这是黄氏造船人独具匠心的设计之处,目的是帮助船工水手在操作中迅速进入明确岗位,因此也成为几百年来黄氏古法造船的“名片”。

    黄初宗耗时八个月,打造了这艘长2.3米的古船模。在船模上,不仅各种“迷你版”器具、帆、锚等配置齐全,黄老还细致入微地一一体现这“十二生肖”暗示标记,向祖先致敬。

    这艘船模价值不菲,估价约为20万元,但却是非卖品。

    黄老想把它作为传家之宝,希望即使有一天没有后人继承衣钵,黄氏古法造船技艺也能借此在收藏者中延续。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爽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济南: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
济南: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
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
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
雨后西湖晴归来
雨后西湖晴归来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种忙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种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069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