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都来读《活着的马克思》——程建宁的编写散记

2015年02月13日 10:24:48 来源: 新华网

    三、这本书的内容

    全书分三个部分:“历史的巨人”,“天才的头脑”,“伟大的人格”。第一、三部分主要是用讲述马克思故事的方式,介绍马克思的革命生涯和伟大人格。我初略统计了一下,大概有100多个故事,有些故事虽然很细小但亲切感人,把这些故事汇集起来就彰显了一个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有些故事至今久久不能忘怀。可以举几个例子。

    令人难忘的是马克思的天资聪明。少年马克思对一切都感觉新奇,总是寻根问底。初次接触哲学时,就问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妈妈说:“具体就是看得见、摸得着;抽象就看不到、摸不到”。他就在作文薄上写道:“今天早上起来,看见妈妈在烧饭,我打开具体的窗户,吸了一口抽象的空气。”他带着这个问题又看了好多的书,直到弄清这两个词的含义。联想到我们学校的教育,往往强调死记硬背,而不启发学生的思考,这个例子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马克思年轻时的崇高志向令人难忘。他17岁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反映了他的理想抱负。在论文结尾写了一段至今为后人传诵的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的勤奋学习令人难忘。马克思只活了65年,他却用40年的时间钻研、创作人类的巨著《资本论》。在前15年主要是学习、研究各方面的资料,1850至1853年,这三年时间摘录的材料就有24个笔记本。他在大英博物馆看书,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7点都在这里。由于长年累月坐在固定的地方,座位下的水泥地被磨去一层,留下了永远的“痕迹”。他有边走边思考的习惯,竟然在门与窗之间的地毯上踏出一条明显的印记,颇似草坪上被人踏出的一条小路,被人们誉为这是“智慧之路”。为了写好《资本论》,马克思40岁以后又精心研究数学前后达20多年。他留下1000多页的数学手稿,恩格斯曾评价说,马克思精通数学,而且有独到的发现。为了解各国的情况,他学习多国的语言文字,精通英文、法文、拉丁文、西班牙文。51岁时他为了研究俄国社会情况,又下功夫攻克俄文,竟用一年时间就能阅读俄文原著。为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他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仔细阅读歌德、莱辛、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的作品。马克思有时风趣地对朋友说:“我们在努力争取8小时工作制,可是我自己却常常一昼夜做超过两倍于8小时的工作。”

    马克思的艰苦奋斗令人难忘。他从青年到老年,一直在欧洲各国呼号奔走,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同机会主义、冒牌社会主义论战,屡遭驱赶迫害逮捕,到处流亡,失去国籍后以“世界公民”自居。马克思和燕妮均出生在富裕之家,但他们常处在饥寒交迫之中,靠借贷、典当、战友接济为生。他在极端贫困中,由于无法及时治疗,接连失去了几个孩子。他曾经对自己的女婿拉法格说,“我把全部的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但丝毫不感到后悔,要是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仍然会这样。”1849年2月,普鲁士反动政府两次起诉马克思在《新莱英报》的所谓“罪行”,经过马克思充满激情地又理智地辩驳,不仅被宣告无罪,而且首席陪审员为马克思富有教益的陈述表示感谢。

    马克思同战友的真挚友谊令人难忘。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列宁曾称赞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传说。许多经典著作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写作或反复磋商完成的。两人分离时,频繁通信寄托深情。马克思几个星期收不到恩格斯的信就急着问,“亲爱的恩格斯,你是在哭或是在笑,是在睡觉还是醒着?”“我们之间存在的这种友谊是何等的幸福。你要知道,我对任何关系都没有做过这么高的评价。”恩格斯为了马克思的生计,违背自己的意愿,在父亲的工厂工作20年,牺牲了自己的精力和心血来支持和成就马克思的事业。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毅然放弃手头一切工作,包括正在写作的《自然辩论法》,把整理出版《资本论》作为最紧迫的任务。除了完成第一卷的整理外,还用12年的时间修改整理第二、三卷。但恩格斯把一切荣誉都归于马克思。《资本论》的作者只有马克思一个人的名字。马克思对其他战友同样满怀深情,听说一个不熟知的年轻编辑出狱,他亲自去迎接;他把资助过自己的战友沃尔弗的名字镌刻在《资本论》的扉页上。还有马克思和燕妮的恋情也是令人难忘的。他把自己炽热的感情倾注在一篇篇诗文中,在两年内就写过三本送给燕妮的诗文集。

    书的第二部分“天才的头脑”主要是介绍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按照他本人的思想发展的脉络,大体按照文章写作时间的顺序,选择了九篇著作,基本上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第一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当时黑格尔的法哲学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幻想通过和平手段改变当时德国封建社会制度。当时宗教一直统治着德国,并成为封建社会的辩护士,因此,这篇著作首先对宗教展开批判。并把这种批判转向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接着提出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应当进行全人类的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第二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怎样才是像人一样的活着?”这是青年马克思一直苦苦追问的一个问题。这篇手稿比较系统地涉及到了对于人的理解,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异化劳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批判,开始揭露隐藏在私有制背后的本质。当时马克思生活十分艰苦,买不起笔记本只能在自制的小本子上写作,手稿生前未发表直到1932年才发表。

    第三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不同,他是个唯物主义者,但没有把人的活动看成实践活动,而看成是脱离社会的一种生物、生理的活动。马克思的这个提纲,文字不多,只有11条,但实践的观点构成了这个提纲的核心内容,建立了自己新的世界观。恩格斯称赞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第四篇《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一部著作,他们通过对德国哲学的批判和从法国、英国流入德国的所谓“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根据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第一次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第五篇《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又一部著作。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系统的表述,是全世界第一个共产党的纲领。它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的必然性,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马克思只有29岁,恩格斯只有27岁。时间已经过去了160多年,这仍然全世界共产党人必须读的基本著作。

    第六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篇写于1957年的未完成的著作,直到1962年发现1963年才发表。这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最初草稿,为此进行了15年的科学研究工作。马克思曾在一封信中称这部手稿是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1857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他写这篇“导言”“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这篇“导言”除了阐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方法外,着重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进行分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七篇《资本论》。马克思写《资本论》前后花了40年,包括前15年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时间。共分三卷: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奥秘;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揭示剩余价值通过什么手段又重新回到资本家手中的奥秘;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主要揭示资本家是如何分配剩余价值的奥秘。本书只介绍了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第八篇《法兰西内战》。主要介绍这篇著作中阐发的思想理论观点,包括新型国家的职能,国家工作人员要成为社会公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面临的经济建设任务,无产阶级要与非无产阶级首先是农民建立广泛同盟等等。

    第九篇《哥达纲领批判》。这篇著作在批判哥达纲领之后,提出了两个最重要的观点,一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二是共产主义发展有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因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光辉文献。

    这部分写作过程中,主要在通俗化和现实化两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通俗化就是要让读者能读得懂。现实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回应人们关切的一些现实问题。

    通俗化方面,我们在以下四点做了较大的努力:

    一是,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外国话用中国话讲,费解的话用群众语言讲,同时保持“原汁原味”,凡是能够读懂的名言警句尽量用原文阐述。例如,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些论述,我们觉得读者完全能够理解,就不做任何解释而在书中直接引用。

    二是,有些难以理解的名词术语,如“异化”、“类存在物”等我们就在叙述中加以解释,有些还举例说明。

    三是,有些容易混绕的国名、地名。例如普鲁士和德国同时出现,我们就说明其联系和区别。

    四是,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同一概念有时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初看时容易混淆。比如在使用“生产关系”之前,马克思曾用过“社会关系”、“市民关系”、“交往方式”等等。我们在书中就解释这种不够统一,也正说明马克思试图从诸多概念中筛选出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生产关系”形成的过程,是从“社会关系”向“市民社会”、“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关系”过渡,再从“交往关系”向“生产关系”过渡。

    现实化方面,在解读每篇著作中都写了一段“现实意义”,除了较全面的论述以外,还力求回答一些人们关切的问题。例如:

    在学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宗教问题我们强调要把政治上对反动阶级统治的批判和对信教群众的细致引导区分开来。既要从理论上弄清宗教的来源和作用,更要坚定地执行的党的宗教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正确处理因宗教问题引起的矛盾和冲突。马克思提出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人民的鸦片”,面对广大的信教群众,应当如何宣传?针对这个问题,我和前国家宗教局局长、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的叶小文同志,通过四次电话进行探讨。他提出,要把马克思批判宗教的背景讲清楚,同时要把理论和政策的联系和区别讲清楚,给我很大启发。为此我们查阅了马克思关于宗教的一系列的论述,认识到马克思对宗教从世界观高度进行批判是一以贯之的,同时又重视对信教群众的思想引导。他曾说过,“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这段话我们在书中也引用了。

    在学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除联系当今发达社会主义资本国家,无法根本消除劳动异化现象外,也指出在我国也存在异化劳动现象。分析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未根本扭转的原因,指出只有沿着保护劳动者所得的方向迈进,才能逐步减少劳动异化的现象。至于消除劳动异化,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在学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主要说明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而具体的体现。还以1978年我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由此开辟了改革开放的通道,说明实践观的极端重要性。

    在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要不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方法是主动地进行改革,从而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大意义。

    在学习《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引用了毛泽东27岁时读了《共产党宣言》讲过的一句话,他说:“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他还说,从此我对马克思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邓小平也说过,他的入门教师是《共产党宣言》并指导了他一生的革命生涯。我们要向中国的两位伟人学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四种危险”,广大党员、干部更应该在《共产党宣言》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共产党宣言》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和总趋势,深刻阐明了“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科学论断。根据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和扩张力有了新思考。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国家渡过1857年危机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事实中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从理论上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这是我们观察世界大局和形势变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强调要深刻认识到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意义,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注重消费对生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生产提供目的和动力。特别是中央提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模仿式、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型为主的竞争,这就为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学习《资本论》中,指出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剥削的形式会发生千变万化,但是,马克思科学论证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根本无法解决的固有矛盾,资本主义制度必将成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一规律,已经为无数新的事实所证明,是绝不会过时的。资本是生产的一个重要要素,当前又面临着资本全球化的新形势,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书中指出资本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加剧了剥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它们在资金和技术以及政治、军事、文化等的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加剧、南北差距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可以抓住机遇,运用国际资本推进本国的经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注重引进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世界工厂”,进一步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中国也开始向外投资,这当然有获取更多原材料和更多的资金,以满足国内经济迅速增长需要的考虑,同时也给落后国家带来世界视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向发达国家表达中国希望世界和谐与发展的理念。这是一种双赢的举措。

    在学习《法兰西内战》中,强调要弘扬巴黎公社的公仆精神,进一步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中央提出,要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的防线;要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对公职人员的要求和做法,对今天反腐倡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学习《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马克思提出的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是正确的。但一些国家的执政者却在把这些理论和学说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往往脱离了实际,忽视马克思科学预测所必须的条件性和特殊性,只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硬性地推动这些预测向现实转化,结果只能使其变成空想。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每一个国家必须紧密结合本身的实际,正确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些理论和学说。应该看到,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方式必然是多样化的;各个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底子太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新中国的日益强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 雷东瑞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751274929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