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辉煌历程 贺辞贺电 精品佳作 纪念活动 纪念文丛 纪念报道 难忘亲历  
 
   
 

  新华通讯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2001年11月7日,新华社喜庆七十华诞。在不平凡的70年里,新华社走过了光辉历程:从江西瑞金的四五间农舍到陕北延安的两三排窑洞,从河北西柏坡的简易平房到北京宣武门的新闻大厦,新华社一直与党的事业血肉相连,伴随红色政权一起发展壮大。如今的新华社,以“消息总汇”的巨大优势,以国家通讯社的权威地位,以世界性通讯社的崭新姿态,发挥着正确引导国内舆论、积极影响国际舆论的重要作用。

---------------------------------------------------------------------------------------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北京申奥报道篇

  新华社的任务就是把每天层出不穷的各种信息转换成丰富多采的新闻,提供给各个传媒,请看新华社的新闻服务——北京申奥篇。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APEC报道篇

  在为期8天的2001年上海APEC会议报道中,148名新华社记者奋斗在上海浦东新闻中心,出色的完成了报道任务,请看新华社的新闻服务——2001年APEC报道篇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1年11月7号,这是一个值得全体新闻工作者铭记和感到骄傲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新华社的第一条电讯从红色瑞金一座茅草屋飞上了蓝天,从此我们党的新闻事业开始了艰难而又辉煌的征程。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红色延安历史篇

  “把全世界,国内外一切重要的新闻都收进来,交给中央和全国人民,并播到各个解放区,由解放区的报纸来刊载……”,88岁高龄原新华社副社长吴文焘老同志把大家的记忆带回到了1941年的延安,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当年的一些情况——请看红色延安历史篇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新编大生产

  延安时期,新华社集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为一身,他们一边采访,一边扛枪打仗,一边开荒纺纱,出色的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各项任务。请欣赏由新华社职工表演的节目“新编大生产”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延安工作篇

  “47年是个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关键年代,敌情、国民党的情况、国民党的政治情况、军事情况,一天都不能断的,所以尽管人少,但是中央的身边必须有新华社……”,新华社老记者赵棣生同志讲述当年延安的工作情况。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新华第一代播音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当年的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钱佳媚同志用当年的语气播读战报《蟠龙大捷》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合唱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由新华社职工表演的大合唱《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世界信息总汇 新华通讯社

  半个世纪以来,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中国权威的新闻发布和消息总汇,新华社始终忠实的记录了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反映着人民的呼声和愿望,同时新华社大步走向世界,踏上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新的征程。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一张珍贵的照片

  一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江泽民总书记参加香港回归庆典走下飞机时,第一次踏上香港土地的一瞬间。留下了这一瞬间就等于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岩为我们破解了这张照片背后的一段小故事。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香港回归报道篇

  香港回归 举世瞩目,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是一场激烈的世界范围的新闻竞争战,在这场竞争战中,新华社不仅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同时刷新了新华社新闻报道史上的多项最高记录,充分体现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的的强盛实力和大家风范。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抗洪救灾报道篇

  真实 客观 迅速地报道重大事件是新华社一贯的原则,1998年的夏天,我国遭遇了特大洪水,在抗洪救灾的过程中,新华社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和数百万的抗洪军民一起奋战,及时、全面、真实的报道了整个抗洪救灾的过程,同时也记录了无数精彩的瞬间。新华社原湖北分社社长万武义先生为我们介绍当时的情况。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网友贺词篇

  腾桥镇人民政府的一封贺信 “勿忘人民是新华社的优良传统,希望新华社永远倾听关注群众的声音,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今年夏天江西抚州市郊腾桥镇的瓜农为大丰收的西瓜发了愁,因为交通不便,20万吨西瓜卖不出去,消息在新华网发展论坛发表之后,新华社立即安排了记者冒着酷暑下地采访,各地群众献计献策,当地政府闻风而动,终于为腾桥小镇解决了大问题……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安徽农改报道篇

  大包干结束了凤阳祖祖辈辈讨饭的历史,也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77年新华社记者顶着各种压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大量支持凤阳大包干的调查报告,对推动中国农村改革,发挥了重要的耳目喉舌作用。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记者篇(一)

  记者的称号不是桂冠而是担子,这副担子因为记者笔下有财产千万,人命关天,有是非曲直,有毁誉忠奸,而变得异常沉重……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记者篇(二)

  “我个人认为,我自己做了一些工作,那是新华社赋予我的职责,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我的职责,我个人没多少能耐,我认为我自己能做一点事情,关键我的名字前面有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英雄模范焦裕禄

  “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严重了,那是个多么令人难过的日子呀,医生们开出了最后诊断书,上面写到:肝癌后期 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送他去治病的赵文选同志决不相信这个诊断,人像傻了似的站在那里……”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给大家讲述了一段感人的事迹。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中国三代领导人关心新华社事业

  1989年10月的金秋,国庆大典,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新华社老社长亲切的交谈,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和关心新华社的工作,1991年他到新华社视察时说,新华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华社的历史是一部光荣的历史,并亲笔为新华社题词……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多语种 多渠道 多手段的信息总汇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新华社应该大发展,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新华社在联合国在世界新闻届当中的影响是很大的,海湾战争期间,联合国秘书长每天都是要看新华社稿子的,德奎利亚尔在秘书长的办公会议上多次对大家说,“你们要了解世界情况,必须要看新华社的稿子……”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战地记者篇

  “在解放战争中间、在抗美援朝中间,我们当时都是在最前线,而且大家都是挣着到最前面去,好象到最前线,最艰苦,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去是一种待遇……”原新华社《嘹望》周刊副总编李耐因同志与大家谈“战地记者”。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不朽的丰碑 邵云环

  “我和邵云环第一次认识是在贝尔格莱德分社,那是战争爆发之后几天,那一天分社召开战地记者的报道会,我接到了总社的一份任务,要求我们在前方给所有的战地记者每人拍一张工作照,当时邵云环正在看文件,我喊了一声邵云环,她一抬头,我就按了两下快门……”新华社摄影记者黄文亲身感受烈士邵云环。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默默无闻的奉献

  “今年成了一个新华社的人,我非常高兴能够亲身经历西藏在西部大开发伟大的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时刻,而且能够用我手中的笔记录这一个历史,这是我终身的荣幸,也是我无悔的青春……”新华社西藏分社三位记者用歌声引出了耕耘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记者的报道。

  新华社建社70周年特别节目 新华发展 责任与信心并存

  “从现在起,到新华社建社80周年,这十年里,我们前进道路上肯定会遇到新的挑战,但一定会遇到新的发展机遇,所以在这个期间里,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一心一意地根据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抓住每一次机遇,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同志谈新华社未来发展。

 

 

 

 

版权所有:新华网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
Copyright:http://www.xinhuanet.com/ 20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