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村里的80后,去哪儿了
当忘记了星期几、只记得年初几,意味着又过年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于我来说,亲人在处是家、乡愁在老家。我的老家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出城区开车要半个多小时,算是典型的山东村落。20多年的生活与观察,比时间最长的采访都要深入;跟20年前相比,农村确实人越来越少了,而人口流出的主力,恰恰是80后。
“哪里能就业,就去哪里”
山东多子多福观念浓,这点在我家得到了集中体现:祖父7个孩子,外祖父8个孩子,七大姑、八大姨,那可是真实写照。
到了我们这一辈,算上家属两边都有二三十号人。姥姥家的表兄弟姐妹建了个微信群,基本都是80后。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这群人无一例外都在农村;可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再留在农村。奶奶家的堂兄弟姐妹也有一个微信群,80后也都已经在城里买了房,留在村里的则是70后。
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每年回去,碰到的儿时伙伴都已是城里打扮、城里习惯,几乎清一色是在城里工作、城里买房。因为外出求学就业,不少村子出现了80后、90后断层。
问了4个村的十几个人,也没发现有真正留在村里、主要靠种地生活的80后。曾在乡镇做了一辈子老师的姨父说,就他的观察,现在还留在村里种地的,要么是搞大规模种植养殖、特别有本事的人,要么是除了种地啥也干不了的人。而这两类人中,最年轻的基本上也都40岁了。
当然,说村里完全没了80后也不符合实际。在朱台镇北高阳村,就有不少80后在自己村里盖房成家。一追问,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村里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能够提供80后需要的就业岗位。
“不进城买房,别说丈母娘不让,当娘的也不让”
进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城里就了业,二是在城里买了房。
就业是决定80后往哪里去的根本原因。仍有较多80后的村庄,往往也是周边有企业、能够为80后提供就业的。而无法为80后、90后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是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
“别的不说,现在城里没房,丈母娘就不让!”“村里教育质量确实比不了城市,别说丈母娘,我这个当娘的也不让。”“村里没法美容、购物、看电影啊!”说起为啥必须要搬到城里,几个表弟媳妇你一言我一语,微信群里顿时热闹起来。
如果说上学就业让80后离开了农村,那么结婚生子则让80后彻底进了城。
做建筑设计的初中同学李超告诉我,在临淄区,在农村盖房的钱基本上可以在城里付首付。加上家族观念重、亲戚多,要是80后买婚房,基本上都能交上首付。“至少在临淄区,房价不是阻挡80后进城居住的障碍。”李超说。
对于这些身处其中的80后来说,怎么看待村里没了80后?“其实在村里的小伙伴也很幸福啊,家里有什么喜事儿全村人都去帮忙,有空到城里逛逛,幸福感不比咱城市的低!”李超说。
实际上,不管是村庄道路硬化还是教育均等化,当地政府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大医院不可能开到村里,电影院更需要人员密集,不管多努力,城乡差距只能最大程度缩小而无法完全消除。
也许我的初中同学、石马镇党委委员石帅的话很有代表性:“这种状态是城镇化进程的一种必然现象,但也说明农村的各项发展还有待提高;年轻人已不局限于有一个地方居住,他们更期盼有个好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环境既是为了自己的便利,更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并不是说离开了农村就抛弃了农村”
值得一提的是,同80后几乎全部进城相比,80后的父辈城镇化程度显然要低很多。
“有的父母攒了一辈子钱给孩子在城里买房,母亲去看小孩,父亲留守家里。不少老人要么在家守老,要么打工挣钱供城里的房子。”石帅说,“其实为了80后的城镇化,咱们的父辈是作出了巨大牺牲的。”
其实,作出牺牲的何止80后的父辈,80后这一代人又何尝不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而在努力?
“5个人能种完的地非要让100个人种才是对农村资源的最大浪费,并不是说离开了农村就抛弃了农村。而今后,也将有年轻人会选择回到农村。”石帅说,“像我不是就回村里工作了吗?”
的确,城镇化是大势所趋。80后走了,农村希望在哪?石帅认为,关键是让农村也能给年轻人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当务之急,还是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解决好留在农村的老年人生活关照问题,付出了大半辈子,得让老人能够安度晚年。”石帅说。
石帅认为,想让80后回流,必须为80后创造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础服务。
农业其实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种粮食确实用不了那么多劳动力,但种植食用菌、特色水果需要的劳动力可一点不低。“我们石马镇搞的万吨食用菌项目,让周围年轻人不用外出务工也能赚上高工资。”
石帅说,搞好生态,保留年轻人的乡愁记忆,是石马镇的重点工作之一。“依托石马镇五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我们计划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一方面在发展乡村游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记者 杨文明)
家乡是我心安处
我叫黄小燕,80后,出生在江西分宜县洞村乡涂塘边村。儿时的记忆中,那是一个小而保守的小村子,既贫穷又闭塞。破土房,三张床,床底全是穿破的草鞋。年轻时的我,毅然决然地投奔大城市。从西安到深圳,做过美容师,开过摄影店,虽然在外一年的收入很可观,但漂泊的滋味不好受。
出门11年,吃腻了大城市的快餐,开始怀念小时候难以下咽的霉豆腐、野蕨菜,难得回家吃一次家乡菜,竟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举起手机左拍右拍,如同大惊小怪的外乡游客。逢年过节走亲戚,年少时是不情不愿不耐烦,如今陪着长辈拉拉家常,忆忆旧人,其乐融融。前两年,家乡的旅游资源开发让我欣喜,瞄准了旅游业兴起的好形势,我回到当时“看不上眼”的小乡村,在自家房前,开起了农家乐,当起了女老板。
游客多,生意很不错。今年春节旅游,从初一到初四,每天都是四十几桌,近半个月的营业额,就有大概5万多元,比当初在外头打工赚的还多。不仅是我,很多村民也愿意留在家门口就业,当导游、开特产店……家门口赚钱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了。甚至许多原本在外头打工的80后、90后们都纷纷回到洞村争相当起“农夫”。
就业机会增多,村民市场意识也更强了,以前只会种地,现在不仅开农家乐,卖土特产,还搭上了互联网,开淘宝店、做微商,把地方特色农产品搬到网上。
如今回来3年多了,亲眼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偶尔会怀念都市的繁华与便利,但这“土里土气”的家乡却成了我的“心安处”,也是未来希望之地。(记者 何璐 采访整理)
乡村就是充电站
我工作的地方,离父母不过300多公里,隔几个月总能回去一次,出生成长的那个小村庄,总是飞速地变化、发展着。
年初二一早,我从新疆乌鲁木齐赶往昌吉木垒英格堡村。柏油路、路灯、窗明几净的房间,自是不必说。这几年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生活过的这个村子,已不再是以往的贫穷景象。
这次回家,发现村里的小道上停满了小汽车,家家户户其乐融融。过年期间小乡村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但春节一过,乡村便再次恢复宁静,班车、摩托车、自行车,甚至毛驴车便会再次成为乡亲们出行的主力军。
而平时回家,村庄里几乎见不到年轻人了,更别说孩子。我读过的那所小学,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养牛场,现在已经荒废在那里。细细数了一下,村里竟然找不出一个学龄的孩子,有几个老人带的孩子,一到学龄就进城跟父母一起生活了。
初五准备回乌鲁木齐,一大早,妈妈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自家的鸡羊牛肉,给我们带了不少,面粉、清油少不了要带一些,甚至蒸好的花卷、包子也没有放过。妈妈说,以后回来,啥都别买了。看看村里其他人家,大多如此。甚至有些人家,连老人也一起带走了,留下一把大锁守着亮堂堂的房子,再下一场雪,满院子一片白色,等到夏天回来,院子里就会长满了草。
跟我一样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把父母尚在劳作的乡村当作充电站,带走蔬菜瓜果谷物肉食,也从此寻找乡愁、获得慰藉,可是再过几十年,父母真的老去时,这个充电站还能回来吗?(记者 李亚楠)
-
“80后”返乡创业做网农:要为自己呐喊!
为梦想、为家乡、为“三农”……返乡创业何其艰,在农村站稳的难度并不亚于在城市,有人成功亦有人失败。2017-02-01 14:43:26
-
“小棉袄”送棉袄——90后大学生村官李炳春和村里的“一老一小”
“小李就是我们村里一老一小的‘小棉袄’。”拿到大学生村官李炳春给村里老人们送来的棉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78岁的蒋行美一脸笑容。2017-01-25 16:40:01
-
报告称:我国城乡互动发展进入新阶段
据农业部农村创业创新办公室最新发布的《2016年中国“三农”创富报告》称,我国城乡互动发展进入新阶段,涉农企业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回流和农地流转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量农村创业群体涌现。2017-01-25 17:41:07
-
前11个月 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2%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前11个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前11个月 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2%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2017年“我向总理说句话”建言征集活动
2016-12-21 14:35:47
-
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活动 我要参加
2016-12-21 14:35:47
-
2017年春晚,有哪些惊喜和“意外”?
2017-01-28 19:30:09
-
动年画|初一:不串门儿就不是过年
2017-01-28 19:27:04
-
从气球花篮到LED拼接屏:细数春晚舞台变迁
2017-01-28 19: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