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东北抗联故事背后的故事
2017-07-10 09:19:5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原标题:东北抗联故事背后的故事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张鹏一,12年收集史料,还原历史细节

  为弘扬抗联精神,将重走抗联路红色文化品牌亮起来,张鹏一(右)坚持为每个学习团队授旗。李巍摄

  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在那14年的游击战岁月里,爬冰卧雪,把鲜血洒在黑土地上,书写了这个民族特别有气节也特别悲壮的历史篇章。但抗联斗争艰苦惨烈,“14年朝夕相处的战友,即便抗战胜利后也很难知道对方的姓名,更多战士的名字则永远地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当年的一个代号。”

  “我的工作,就是要把那些无名战士的故事讲出来。”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张鹏一说,在阅读、探访这些抗联战士的故事时,自己的灵魂仿佛和那些战士们的灵魂交融了,一起飞越那望不尽的崇山峻岭

  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协助之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志,组织了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

  ——节选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6月的辽东群山已是郁郁葱葱,蜿蜒的汤河穿过山峦,流经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这是本溪一年里最好的季节。”当地人说,在这个季节,各地的游客会来当地著名的关门山景区度假,喝一碗闻名的小市羊汤。

  徜徉在山间的游客也许不会想到,在这山、这水、这树、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怎样的故事。时光穿梭,80多年前,就在眼前的巍巍青山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在那14个沐风栉雨爬冰卧雪的年头,把鲜血洒在黑土地上,书写了这个民族特别有气节也特别悲壮的历史篇章。

  太子河支流的汤河河畔,依山矗立着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抗战纪念设施——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向人们娓娓地讲述着东北抗联的故事。

  而抗联故事背后也有故事——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张鹏一,12年来,一遍一遍地重走抗联战士走过的路,挖掘抗联故事。他从密林的残垣断壁里,从故纸堆里还原历史最鲜活的细节,他拜访了上百位抗联老战士及其家属后代,走访了东三省无数个村庄,从老人们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那段峥嵘的岁月……

  从官员到学者

  “我干了很多工作,到了这里我的心才放下,我明白这就是我应该干的工作”

  张鹏一给人的第一印象质朴而又儒雅,很符合一名抗联史研究专家的形象。

  记者在陈列馆见到张鹏一时,他正在翻看一位老话剧艺术家高鸿亮的采访笔记。

  “鹏一馆长台鉴:

  现将我老师高鸿亮先生70年代末,为完成歌剧《杨靖宇》创作任务而带队采访当年健在的老抗联(战士)记录本4册(含一附本)呈上。

  被访者包括李延禄、王效明、王一知、刘铁石、李敏、庄凤、王钧、薛雯等,以及他收集的包括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的相关资料。

  高老笔记藏有大量历史信息,对研究抗联史或有些许裨益,我也过古稀之年,所以放贵馆收藏也许是最好的归宿。

  韩玉成于大连顿首

  2016年10月1日”

  文中提及的高鸿亮先生,是上世纪70年代吉林省歌舞剧院创作员,曾为写歌剧《杨靖宇》遍访当时健在的抗联将士,留下了珍贵的采访日记。他的学生韩玉成,搜集、挖掘、整理、编著东北抗战歌谣和东北抗联歌曲40余年,是这些笔记的受赠者,而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有幸成为这些笔记的馆藏者。

  “这是最好的历史材料,也是给我们馆最好的礼物。”张鹏一说。

  种下梧桐树,才有凤凰来。“现在是好多人把自己珍藏的东北抗联史料、文物主动送过来,而2005年我们馆刚成立时,没有资料、没有照片、没有文物,也没有像样的场地,就用砖块垒砌的工棚做临时展馆。”

  其实,陈列馆筹备之初,张鹏一还是一名官员,原本是本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2005年因当地筹备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被调该馆兼任馆长。

  “那个时候我急啊,你说这啥都没有怎么办展呢?”张鹏一说。

  建馆之初,为了把馆建好,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抗联历史。“虽然我生在本溪,是听着抗联战士的事迹长大的,但那些是故事。对待历史需要严谨、严肃的态度。我是公务员出身,以前不是研究历史的,只能从头‘补课’。”张鹏一说。

  于是,他购买了大量与抗联有关的书籍,白天奔波在筹建路上,晚上挑灯夜读。已经年过不惑的他,用几年的时间研读了上千万字的文献,笔记密密麻麻记满了几十本。

  为了让陈列馆更符合地域特色、更贴近历史史实,他一次次走访省设计院、省档案馆、省地方志办公室及相关纪念馆等地,请教各方面的专家,一个设计方案来回修改几十稿,一个历史细节反复论证十几回。

  从开工到建成开馆的20多个月,可以用“夙兴夜寐”来形容张鹏一。下雪了,他带头爬上房顶去扫雪;下雨了,他又第一时间把建材盖上苫布,没有一天停歇。

  从简陋的工棚发展到5000平方米、气势恢宏的展馆,如今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收藏了近2000余件抗联文物,已经成为研究抗联史的中心、缅怀抗联英烈的圣地,也是抗联烈士后代们的精神港湾。

  “真正走进抗联精神的内核,真正触动我的灵魂,还是在接手这份工作以后。”张鹏一说,“我干了很多工作,到了这里我的心才放下,我明白这就是我应该干的工作。”

  “张馆长对于陈列馆有着很深的感情,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馆,又是最后一个走。对于馆里的每一处陈设,每一株花草可以说都了如指掌,这里是他的另一个家。”抗联史实陈列馆后勤主任陈凯说,张馆长的办公室里堆满了抗联有关的资料、书籍,而且还在不断购置新的。

  “只有说起跟抗联有关的事情,他才会‘滔滔不绝’。”陈凯说。

  12年里,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馆长的位置上,张鹏一从一名公务员,到精通东北抗联史、走上“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张鹏一完成了从官员到学者的华丽转身。

  寻访峥嵘岁月

  为讲好那些无名战士的故事,他走遍本溪县3300多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还深入到辽东地区、吉林和黑龙江等地的大山深处,钻山沟、访农户,实地探寻

  “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曾在1936年6月25日写下日记,记录抗战的艰苦卓绝。

  “含泪读史,鞠躬做事。”张鹏一说,自己在了解抗联历史的过程中,常常会落泪。

  “高鸿亮先生笔记里有一个个抗联老战士的名字,而在那14年游击战的岁月里,他们都是没有名字的!抗联斗争无比艰苦、十分惨烈,名字泄露出去,家属很可能会遭到日伪军残酷的报复,所以在东北抗联队伍里,大家都是以代号相称。”张鹏一说。

  “14年朝夕相处的战友,即便抗战胜利后也很难知道对方的姓名,更多战士的名字则永远地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当年的一个代号。”说到这里,张鹏一的眼圈又红了。“研究历史最能打磨一个人,做这份工作,一定要热爱。”张鹏一说,“而我的工作,就是要把那些无名战士的故事讲出来。”

  为了讲好那些无名战士的故事,他不仅走遍了本溪县3300多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还深入到辽东地区、吉林和黑龙江等地的大山深处,钻山沟、访农户,实地探寻。

  “有一次在新宾县,村里一位老人说他有一个抗联战士用过的老式扎枪头,我一听太高兴了,进屋一看,枪头被压在老人自备的棺材下面。”张鹏一说,“我跟老人家好说歹说,钻进棺材就把枪头拽了出来。”

  “收集文物、探访抗联历史的日子是清苦的。”张鹏一说,有时候在深山老林里只能啃一口面包、喝一口山泉水。“但是和当年的东北抗联战士比起来,我这点儿苦算得了什么呢?”

  “东北抗联最苦,真正称得上艰苦卓绝。”在采访中,张鹏一好几次重复了这句话,“抗战胜利后,曾任中共东北局书记的彭真同志曾说过,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大艰苦,一是红军长征两万五,二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三是东北抗日联军14年苦斗。”

  在阅读文献、寻访抗联老人,钻密林、找营地中,时常感动张鹏一的,是东北抗联那种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坚持战斗的精神。

  “日伪军封锁严密,镇压异常残酷,抗联战士们只能在深山里修密营、打游击。”张鹏一说,“这也是很多抗联遗址难以寻找的原因。当时为了躲避敌人,很多遗址荒废在深山里,只能根据健在老战士的回忆重新走访寻找。”

  张鹏一指着茂密的群山说:“抗联老战士告诉我,夏天,这山里都是蚂蚁、蚊子和草爬子(蜱虫)。但是大家又不敢点烟驱虫,怕被敌人看见。战士们钻在密林里,就那么生生地被虫子叮咬,再加上阴暗潮湿,抗联将士患上了很多疾病。”

  “冬天就更苦了,东北山区的气温能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张鹏一感慨道,“所以抗联战士们挖地窨子,在里面生火取暖。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能脚冲着火堆,头冲着外面,一个晚上能被冻醒好几次,有的战士一觉醒来一只脚就冻残了。”

  最苦的是没有吃的,由于敌人的疯狂封锁,哪怕一粒米送到抗联队伍手里都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张鹏一说。在高鸿亮的采访笔记中,记录下了抗联老战士刘铁石的这么一段话:“冬天是最难熬的,气温总在零下40(摄氏)度,天气好点儿能到零下30(摄氏)度,最低到过零下50(摄氏)度,叫‘鬼龇牙’,雪都过膝深……受伤了怎么办?没药,只有大蒜头止疼,伤员在‘后方’没吃的,只有吃松子,那玩意儿砸一天也吃不饱……”

  一个老抗联战士曾告诉张鹏一自己吃树皮、草根的“历史”,榆树皮要把外面的硬皮刮掉,留下里面的嫩皮,滑溜溜的好下咽;冬天,要采摘树梢上当年新发的新枝咀嚼,草根要找水沟边、土崖上的,容易发现挖掘……树皮、棉絮、草根,这就是抗联将士的食粮。

  “每当听到这些往事,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张鹏一最难忘的是一位老战士的回忆:加入抗联时,这位战士只有十几岁。“冬天猫在深山密营里,晚上风刮过积满雪的树梢,大树被冻裂发出‘咔咔’的响声,心里特别害怕。”

  “怎么会不怕呢,那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啊!那些扛起枪的稚嫩肩膀,坚定地告诉日本法西斯,东北抗联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张鹏一说,在阅读、探访这些抗联战士的故事时,自己的灵魂仿佛和那些战士们的灵魂交融了,一起飞越那望不尽的崇山峻岭。

  聚起抗联“大家庭”

  在走访抗联老人、收集抗联文物中,张鹏一和很多抗联老战士、抗联烈士后代都成了朋友

  在陈列馆里的这些年,因为东北抗联情结,张鹏一结识了不少朋友。

  其中有一位沈阳的退伍老兵郑建伟,一直用步行的方式为抗联史实陈列馆搜集资料。“他也是一个有抗联情结的人,一开始是替别的馆搜集资料,他此前两次到本溪来要抗联资料时,有关部门让他来找我,每次我都热情接待他,并给他找了厚厚的好几本带上。”张鹏一说。

  看似简单的接待,却深深感动了这个“老兵”,他决定,以后就替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搜集资料。“他是个‘奇人’。”张鹏一说,“他每次来本溪,请他吃饭时,就喜欢在街边的小馆子吃一口简单的东北炖菜,丢下资料人就走;有时候在哪里搜集到了珍贵资料就给我快递过来。”

  记者电话联系到郑建伟时,他正在黑龙江省鸡西市收集、编写抗联资料。“我为什么要专门给抗联史实陈列馆搜集资料,就因为他这个人。”郑建伟说,“这两年在东北我走了不少地方,但真正懂抗联爱抗联的人不多,能真正潜下心来研究抗联的人就更少了。”

  “张馆长是个务实、敬业的人,从一个外行的官员转变为内行的学者,能够抛下官场再读书,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他要建立东北最大的抗联史料中心,我非常赞同并全力支持他。”郑建伟说。

  而郑建伟也有一个“宏愿”,“东北地区的抗日历史苦于太碎片化,由于是敌占区,很多历史都要靠人去挖掘。从2014年开始,我走访各地,要写一本‘东北抗日’的日志,把从1931年到1946年这16年里,每个月,每一天发生了什么都记录下来,把东三省每个县抗联战士的事迹都编写进去。”

  “用下半辈子写完这本书,我将我的手稿送到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送到张鹏一手里。”郑建伟说。

  “现在还健在的抗联老战士已经不多了,所以得赶紧拜访他们,把他们的音容、影像、事迹都记录下来。他们才是抗联史实陈列馆真正的财富。”和郑建伟一样,张鹏一也觉得,东北抗联的历史需要“抢救性挖掘”。

  在走访抗联老人、收集抗联文物中,张鹏一和很多抗联老战士、抗联烈士后代都成了朋友。

  2007年,东北抗联领导人之一的周保中将军的警卫员刘义权来到抗联陈列馆参观。80多岁的老人看着那段属于自己和战友们的峥嵘岁月,也不禁潸然泪下。“自从老人来访后,我一有时间就给老人打电话问候,老人家精神很好,思路清晰,记忆力好,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教他,他能给我讲上几个小时也不歇息。”张鹏一说。

  刘义权老人向陈列馆捐赠了周保中将军用过的砚台、金笔、硬币等文物。通过老人的牵线搭桥,周保中将军的妻子、抗联老战士王一知的外甥冯新冀也将手里留存的60多件珍贵文物捐赠给了陈列馆。

  2010年,张鹏一前往天津医院,看望已在弥留之际的抗联老战士王勇。老人当时已经昏迷,靠流食维持生命,当他听到女儿说抗联史实陈列馆的馆长来看他时,老人被“抗联”这两个字眼激醒了,一下子睁开了眼,伸出颤抖的手,紧拉着张鹏一不放。“我们在场的人都哭了,我哭得最厉害,也许在弥留之际,老人正想念他那些密林子里的战友吧!”张鹏一说。

  王勇老人走后,他生前保留的一些珍贵物品,都由其儿女捐赠给了抗联史实陈列馆。

  烈士宋铁岩的孙子、孙女常来本溪县给爷爷上坟,每次张鹏一都会陪着。他还争取到县民政局和草河掌镇政府的支持,重新修建了宋铁岩纪念碑。烈士家人深受感动,一致同意将宋铁岩生前留下的珍贵文物捐赠给抗联馆。

  李兆麟将军的女儿张卓娅多次参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参加由陈列馆主办的各种东北抗联史实学术交流会,她曾写下这样的文字:展馆越来越完善,史料越来越丰富,布展合理,实物、照片、油画、雕塑群、情景再现使用现代科技等各种方法,加上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使参观的效果达到极佳。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抗联史实陈列馆。

  “这是讲好东北抗联故事最好的时代”

  除了把展览给来不了的贫困孩子送下去,张鹏一还组织编写了三套抗联史实教材,把抗联英雄的故事渗透到孩子们的教育中

  谈到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材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时,张鹏一很兴奋,“我非常赞同,其实这些年我们做的很多工作也都是为了这一天。”

  在张鹏一心中,东北抗联坚强不屈抗日的历史,从来都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北抗联史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张鹏一总结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四个内涵。“不当亡国奴的家国情怀,一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宁死不屈度的民族气节,联合抵御外侮的精诚品质。”

  记者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采访时,不时碰到来参观、学习的各地游客。借助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优势,结合优美的自然环境,本溪县启动了“重走抗联路”特色主题教育活动。

  “游客们徒步走在抗联路上,风餐露宿地体验抗联野外生活,听着抗联将士为民族为国家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党领导的东北抗联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怎样的牺牲,我们党拥有怎样的丰功伟绩!”张鹏一说,“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我更要努力把东北抗联的故事讲好。”

  然而,在忙碌的接待中,最让张鹏一难忘的观众却是一帮孩子。“有一年,一所偏远乡村中学的孩子来馆里参观,我一问老师,想来参观学习的孩子们很多,但是乡村学校因为路途、课程和经费等问题,只能选一部分孩子来参观。更多的山里孩子们,没有到我馆来的机会。”

  既然孩子们来不了,张鹏一决定把东北抗联的展览、东北抗联的史实“送下去”。“我们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周边各县、区的乡村学校去布展、讲解。”张鹏一说,“有一次大冬天,我们在一所学校里展览,孩子们就趴在雪地展板旁记录上面的抗联英烈事迹,从上午到中午再到下午,孩子们一到课间就过来,有的连午饭也不吃。我被感动了,跟工作人员说,孩子们什么时候记完,我们什么时候撤展。”

  “这说明,孩子们是愿意了解东北抗联历史,愿意听抗联英勇事迹的。”张鹏一说。

  除了把展览送下去,从去年开始,他还联系当地宣传、教育部门和各地的东北抗联史学专家,编写了面向中小学生、成年人的3套抗联史实教材,真正把抗联英雄的故事渗透到孩子们的教育中,让东北抗联的故事薪火传递。

  “在东北地区,把东北抗联的历史专门编成课本,进行课堂教育,我们本溪还是第一家。”本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高世忠说。

  “我们本溪县借助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这面‘旗帜’,发挥抗联文化资源优势,开展‘重走抗联路’特色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抗联主题系列教育基地,组织编写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就是要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的光辉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抗联,努力把本溪县建设成全国最具影响的抗联红色教育基地。”本溪市副市长、本溪县委书记于庆伟说。

  在张鹏一的构想中,未来要在陈列馆的周边打造起抗联主题公园,运用互联网技术办“网上陈列馆”,继续挖掘东北抗联的历史,把它书写成完整的画卷。“我要用我的下半辈子继续这个事业,这是讲好东北抗联故事最好的时代。”

  如今的汤河边上矗立着座座高楼,沿河西畔开起了琳琅满目的商店,夜晚时的灯火打在河水上,映照着这座充满活力的小城。而汤河的东畔,则是沉静、厚重、庄严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站在河东岸的人看到了这片土地充满活力的现代和未来,站在河西岸的人则看到了这片土地深邃、博大的历史。

  就这样,现代和过去交融在汤河的清波里,悠悠地流向远方。(记者 徐祥达、刘学奎、张倵瑃)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相关新闻
  • 东北烈士纪念馆文献信息中心向社会开放
    由黑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东北烈士纪念馆文献信息中心开放仪式日前在哈尔滨烈士纪念馆广场举行。东北烈士纪念馆文献信息中心位于东北烈士纪念馆西侧一楼,使用面积300平方米,设有咨询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
    2017-05-22 03:07:34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伊拉克总理宣布摩苏尔战事取得胜利
    伊拉克总理宣布摩苏尔战事取得胜利
    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结束并关井
    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结束并关井
    青海门源油菜花海引游客
    青海门源油菜花海引游客
    空中俯瞰美丽新世遗——鼓浪屿
    空中俯瞰美丽新世遗——鼓浪屿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129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