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通讯:尼罗河畔忆齐鲁
2017-05-08 13:59:06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开罗5月8日电  通讯:尼罗河畔忆齐鲁

  新华社记者郑凯伦

  与赴约经常迟到的当地人不同,花甲之年的哈尼阎在约定时间出现在开罗北京饭店门口,三件套西服一丝不苟,头发染了黑色,只有银色发根暴露出他的年龄。

  哈尼阎是这家拥有50余年历史的中餐馆的老板。尽管长了一张标准的中国北方男子的面孔,他其实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埃及人。

  寒暄过后,哈尼阎让餐厅服务生上茶。端上来的茶壶里泡着的是当地常用的茶包,冲出来的则是地道的中国绿茶。

  一壶乡茶,一段历史。哈尼阎向记者娓娓讲述着他和父亲两代人的故事。

  父亲的故事

  上世纪20年代的山东,尚未从德国、日本殖民的苦痛中走出,又于1927年遭遇大饥荒。食不果腹的少年阎鸿业决心离开饱经风霜的祖国,登上远洋轮船去海外讨生活。在青岛上船时,他甚至不知道船要开往何方。

  船在海上走了60余天,穿过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来到埃及塞得港。在塞得港下船后,阎鸿业辗转来到开罗,结交了一些做生意的中国人,开始在异国打拼的岁月。

  他先是为一名中国古董商打工,存下积蓄后开了家自己的贸易公司,并迎娶了一名当地女子,算是正式在埃及落地生根。1956年,哈尼阎出生。1962年,阎鸿业和几户中国家庭合资成立了“北京饭店”。

  哈尼阎回忆说,父亲能在埃及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依靠的是中国人勤劳的劲头:“我父亲成功的秘诀就是两个字:坚持。如果你很想实现一个目标,那就为此付出努力并坚持到底,最后肯定会实现梦想。”

  哈尼阎找出一张儿时的全家福照片。阎鸿业长着一张标准的国字脸。哈尼阎像极了他的父亲。

  延续家族的中国情结

  当年像哈尼阎的父亲一样漂洋过海来到开罗定居的中国人有不少。他们彼此关照,逐渐形成一个亲密的社群。他们的下一代在成长过程中也一直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哈尼阎办公室的墙上挂着“爱”和“福”两个大字,屋里摆着“花开富贵”的屏风,各种风格、流派的中国画更是挂满了办公室,连他员工办公室的墙上都挂着一幅陕北风格农民画。

  “我喜欢中国文化和艺术品,它们让我想到我珍藏在心底的中国。”

  哈尼阎大学读的医科,后来又在电影学院就读导演专业,接手父亲的饭店虽是偶然,却也应该说得上是必然。当时,由于饭店生意面临调整,父亲需要帮助,哈尼阎就按照自己的理念经营起这家餐厅。

  北京饭店最早是在埃及中国人吃饭和见面的地方,类似一家小俱乐部,饭店聘请中国主厨,菜品很中国化,并不迎合埃及本地人口味。哈尼阎接手饭店后针对埃及本地人的口味对菜品作了改良,随即大受欢迎。如今,北京饭店在开罗以及埃及全国拥有10家分店,拥有专用的蔬菜基地和食品加工厂。

  在哈尼阎看来,开中餐馆不仅仅是门生意,还是延续家族中国情结的一种方式。

  “中国菜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古人就讲‘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通过菜品传播中国历史和文化,逢年过节会举办许多活动,这些都是为了让更多埃及人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精彩。”

  我的中国梦

  哈尼阎从小就听父亲讲述老家的景致和故人,对那片土地充满向往。近年,他频繁前往中国,“从中国北边的哈尔滨到最南边,几乎走遍了中国。”

  哈尼阎走遍了山东省的大大小小城市,也常出席山东籍海外华人组织的活动。

  有一次回山东,哈尼阎抽空到青岛坐了轮船。“我在船上望着茫茫黄海,想到父亲当年迫于生计离开家乡踏上前往外国的轮船,哭出了声。”

  哈尼阎感叹,如今的中国已摆脱积贫积弱,成为世界舞台令人瞩目的国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埃两国合作交往不断深化,他发现来埃及发展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和工厂开始走进埃及,“埃及人看到中国面孔也不像过去那样大惊小怪了”。

  谈及自己的中国梦,哈尼阎说:“2016年中埃两国建交60周年时,我正好60岁,见证着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我会一直付出最大努力在这里传播中国文化,让两国人民走得更近,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琼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一带一路·好伙伴丨尼罗河上划龙舟
    一带一路·好伙伴丨尼罗河上划龙舟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悼念邵云环等烈士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悼念邵云环等烈士
    杭州:宋代古莲“复活”
    杭州:宋代古莲“复活”
    赛马会上的礼帽盛宴
    赛马会上的礼帽盛宴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117112093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