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抗战史回眸之八女投江:最大的23岁 最小年仅13岁
2015-08-25 08:28:07 来源: 北京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周保中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留学苏联。“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受党组织委派,赴东北组织武装抗日斗争,是东北抗联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曾称赞他:“保中同志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周保中有写日记的习惯,即便是在抗联最危急的战斗时期也不曾间断。这些留存下来的日记,成了了解抗联历史重要的一份资料。

  周保中日记中对“八女投江”的记载,写于1938年11月4日,是“八女”牺牲后的大约半个月。他的记载也是最为可靠的文字记录。不过,周保中并没有亲眼看到“八女投江”的经过。在林口县,11月江河已经封冻,由此可以判断,“八女投江”牺牲时间六说之一的“11月中旬”并不确切。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等人撰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奋斗简史》,其中也回忆了“八女投江”,过程相对详细,但时间仅粗略记录为“一九三八年秋天”。

  这两位东北抗联领导人的记录,留下了“八女投江”事迹最初的面貌。

  八位女战士在绝境中宁死不降、以死殉国的事迹,早已被东北抗联的战友们传颂,而让“八女投江”真正广为人知的,是女作家颜一烟。

  1945年,颜一烟由延安鲁艺调到东北文艺工作团做编剧工作,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1948年秋,颜一烟开始创作反映东北抗联的电影剧本,核心故事就是她听人讲述的“八女投江”。

  颜一烟首先找到了冯仲云,一说准备写“八女投江”时,冯仲云立刻说:“太值得一写了!”冯仲云不是“八女投江”的直接见证人,他给颜一烟写了介绍信,帮她联系更多的抗联干部战士接受采访。

  颜一烟写完剧本初稿时,心里却有些顾虑。由于创作的需要,剧本中的“八女投江”是真实的,但“八女”除了冷云,她所知甚少,只能移花接木地把很多抗联女战士的故事搬到她们身上。

  剧本定名《中华女儿》,交给冯仲云审阅,冯仲云非常肯定地说:“你这样写,虽然对八位女英雄来说不是真人真事,可是对整个抗联来说,就是真人真事,因为你表现了当时抗联的真实。”

  《中华女儿》上映后大获成功,影片首次塑造了“八女”的银幕形象,实际上是借她们展现中华儿女在面对强敌侵略时的不屈和英勇,感人至深。“八女投江”的故事也随着这部电影传遍中国乃至世界。这部电影获得了1950年卡罗维·发利第五届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

  于春芳说,颜一烟是第一个对“八女投江”进行调研的,不过,她是为了创作搜集素材,把“八女投江”的故事立体丰满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史实考证是1962年开始的,来自专业的历史研究者。

  抗联妇女团

  东北烈士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革命纪念馆,它的诞生早于新中国一年——1948年10月10日。

  1957年,刚刚从吉林大学毕业的温野被分配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在这里一直工作到以副馆长的职务退休,退休后他仍是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员,继续工作,至今已有五十多年。

  温野是东北烈士纪念馆的第一批大学生。据他回忆,那时东北烈士纪念馆历史研究和陈列宣传工作尚在初期,专业人员很少,大量的东北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史都是空白,许多烈士事迹都很简单,只有几百字的简历。温野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参与了杨靖宇、赵尚志等数百名东北烈士革命事迹的调查研究。

  那时纪念馆里关于“八女投江”只有一幅油画作品,附有“八女”之一冷云的极其简单的简历。“八女投江”发生在何时、何地,她们姓甚名谁,都不清楚,讲解员甚至要照着《中华女儿》来讲述具体战斗过程。

  “文艺作品可以不完全是真人真事,允许艺术加工和虚构人物,但烈士纪念馆的陈列却必须是真实的,一定要真人真事,否则便失去历史价值。”温野说。

  1962年,在温野的申请下,“八女投江”史实调研被列入了东北烈士纪念馆的主要研究课题。

  调查开始的时候,温野手头的资料,还没有十多年前颜一烟创作剧本时的素材多。他找到颜一烟,首先想了解的是“八女”都是谁,颜一烟所知也不多,她回忆:“我访问周保中时,他除了告诉我有个胡秀芝打仗很英勇之外,还告诉我这八位女英雄中有两位朝鲜族同志,其中一位姓安。”

  周保中当时正在病中,病榻之上的他忍着呼吸困难,为温野尽力讲述了“八女投江”的事迹。更多的内容,则在周保中此前完成的一篇回忆文章中。

  这篇题为《东北抗日游击队战争中的英雄妇女》的文章,简要地讲述了“八女投江”的情况,并且第一次写出了八位女战士姓名——冷云、安大姐、胡秀芝、杨贵珍、黄桂芳、王惠民、郭桂琴、小于。

  温野的收获还不止于此,周保中的文章让他注意到了“八女”之外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东北抗联女战士。

  赵一曼和“投江”的“八女”,是东北抗联中最著名的女性,而默默无闻,甚至没有活着看到抗战胜利的女战士更多。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到现在能够留下姓名的抗联女战士不足百名。而根据周保中的回忆,在他领导的抗联第二路军所辖第五军中女战士最多,曾有一个妇女团的编制,人数最多时有三百多人,编为三个大队。

  “八女”即为妇女团成员,冷云是妇女团的一个大队指导员。

  周保中在文中写道:妇女同志的坚忍奋发,吃苦耐劳,经得起残酷考验的表现,也是很出色的。在那游击战争处于挫折和艰难的岁月里,我们的游击战士,除了作战伤亡外,还有饿死的,冻死的……就是铁汉子也有的不堪苦累而死的。然而妇女却没有一个害怕苦累的,更没有逃亡叛变的。

  巧的是,温野开始调查“八女投江”史实的同时,回忆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的姐妹》出版了,书的作者正是原抗联第五军妇女团的一位小队长徐云卿。温野很快按图索骥,找到了时任长春市制鞋厂副厂长的徐云卿。

  据徐云卿回忆,妇女团像作战部队一样,有步兵、骑兵、侦察兵、通讯兵,甚至还有机枪手,但是女性毕竟身体柔弱,她们当中的大部分是在密营的医院、被服厂从事后勤工作。

  从1937年冬季开始,日本侵略者陆续增兵于北满和吉东地区,对东北抗联进行“三江大讨伐”。抗联的斗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共吉东省委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将第二路军所辖的四军、五军等部队组成远征军,从所在的根据地出发,分三路向西南的五常县等地区远征,冲出日伪军的军事包围圈。这也就是东北抗联的“西征”。

  1938年7月,由抗联四军、五军与救世军等部队组成的约2000人西征部队,从莲花泡出发,踏上了艰苦卓绝的西征之途。

  在四道河子密营,抗联部队会合了五军妇女团等后方人员。这里有妇女团的一个大队,当时共有三十多名女战士。大队指导员就是冷云——妇女团当时的领导人。

  徐云卿也是妇女团成员,正在这个大队,和冷云非常熟悉要好。她在书中也写到了“八女投江”,但是整个过程她并没有看到。

  徐云卿回忆,西征部队到达现在的尚志市楼山镇附近时,随身携带的粮食和弹药几乎消耗殆尽。为了得到补给,西征部队决定攻打楼山镇。

  楼山镇战斗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暴露了行踪,日军从哈尔滨等地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迫使西征部队再次调整计划,兵分两路。她就是在那里与冷云等人分别的,直到一年后,她才从战友的口中听说了“八女投江”的壮举。

  徐云卿给温野提供了不少“八女”的个人情况,另外,她给温野介绍了一个叫金寿山的抗联战士,他给抗联领导当过警卫员,说能讲述很多细节。

  温野当即赶到金寿山所在的吉林市。没想到,金寿山对“八女投江”的过程也是听来的,很多情况并不掌握。温野提出的一些询问,他回答不出,干脆说道:“要不你问我爸吧,我爸知道。”

  金寿山的爸爸叫金尚杰,是吉林市郊区大屯公社柳树屯大队的一位普通农民。很多乡亲不知道,这位老人曾经是位东北抗联战士,更不知道他曾经的名字——金世峰。

  他就是周保中日记中记载的与“八女”一起投江牺牲的金世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相关新闻
  • 91岁抗联老兵李敏的毕生心愿:把抗联的历史传给后人
    新华社哈尔滨8月24日电题:把抗联的历史传给后人——91岁抗联老兵李敏的毕生心愿 
    2015-08-24 15:46:37
  • 抗联国际秘密交通线
    新华社记者谢良、邹大鹏、孙仁斌  艰苦卓绝坚持抗战长达14年的东北抗日武装,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通过一条条秘密的国际交通线,中国共产党的指示、文件源源不断地送达东北各地抗日部队和党的基层组织,指导着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2015-08-24 11:38:24
  • 兴林镇:抗联的家 抗联的魂
    在吉林省通化县兴林镇曲柳川村,有一座个人投资千万元在抗联根据地遗址上修建的“河里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吸引各地民众再访抗联路,寻找白山黑水的英魂。
    2015-08-10 10:20:01
新闻评论
    亚投行迎来香港、加拿大等13个新成员
    亚投行迎来香港、加拿大等13个新成员
    直击空军学员夜间飞行训练
    直击空军学员夜间飞行训练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袭击事件
    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袭击事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28162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