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脱贫攻坚蹲点报道|盘县:“三变”惠“三农”
2016-11-02 20:54:37 来源: 当代先锋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位于大西南深处的六盘水市,以“西南煤海”闻名全国。而今,因发端于该市的“三变”改革农村发展新模式,让六盘水再次被全国聚焦。追本溯源,这一切还得从盘县说起。

  2012年,盘县普古乡舍烹村村民陶正学带领村民成立了银湖合作社,引导农民利用土地和资金入股开发项目,形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模式,从此全村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三变”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机制创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中攻城拔寨的“云梯”,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六盘水因此成了全国农村改革的沃土、发展的高地。

  

“三变”助推盘县脱贫攻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潜能、作用已经充分发挥,历史功绩已经定格,走到现在,它的局限性已十分明显(唐园结语)。如今的“三变”改革能否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武器,我们无法臆断,但用它来助推脱贫攻坚,却成效显著。

  盘县就是一个摆在眼前的典型。近年来,盘县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精准脱贫实现同步小康为目标,按照“三变+产业+扶贫”的发展思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等八项措施实现收益扶贫,使贫困户更多分享开发收益、共享“三变”改革成果。

  2011年以来,盘县实现了21个乡镇“减贫摘帽”,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3.59万人,贫困乡镇发生率从36.76%降至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4305元增长至2015年的7686元。共带动了27.87万农民变股东,6.12万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320元。

  

农民日子好了

  出盘县县城,顺着山谷往西南方向行驶约半小时,连绵不绝的高大山脉便映入眼帘。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乌蒙山区的壮美,领略“滇黔锁钥”的风光,石家庄村就坐落在半山腰。

  深秋的石家庄村闲适静美,一栋栋崭新的砖房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乌黑油亮的柏油马路串村入寨,黄橙橙的玉米闪着金光晒满了屋顶,慵懒的小狗躺在家门前陶怡在秋高气爽中,怡然自得……

  然而,就在三年前,石家庄村却是另一番景象。进村路不能通车,家家户户还住着瓦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让许多人家入不敷出,艰难度日,马金花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我家还是土瓦房,辛辛苦苦种一年庄稼才得到几千元的收入。下雨天娃娃去上学,回来时稀泥完全没过了腰……”谈到以前的苦日子马金花总是记忆犹新。其实在三年前,像她一样的农村贫困家庭在盘县比比皆是。

  穷则思变。2014年,石家庄村借着“三变”之东风,在盘县及亦资街道办的帮扶下,采取“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立足当地九龙潭生态资源,将村委会及村民土地入股,聚力打造九龙潭森林公园,发展休闲旅游。

\


九龙潭森林公园

  目前,九龙潭景区周接待20000人次以上,石家庄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约600万元,占股71.4%;村集体投入约30万元及100亩土地,折价资金210万元,占股28.6%,农民摇身一变成为股东。

  2015年,石家庄村委会分红8万元,合作社分红19.97万元,还带动了周边480人就业。短短两三年的时间,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过了大半生苦日子的马金花来说,生活算是有了新盼头。

  “现在路通了,日子好过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还能顾家。”马金花对记者说道:“以前种庄稼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生活,现在农忙时种庄稼,农闲时去九龙潭产业园区上班,种植、挣钱两不误,每个月还领两千多元的工资。”

  如今的马金花家,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直抵家门口,去年盖的一栋三层砖房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客厅里电视、冰箱、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小巧玲珑的落地窗把整个村貌尽收眼底,用她的话来说,“这才像过日子嘛!”

  

农村产业有了

  离开石家庄村,记者来到沙淤村。沙淤村海拔超过1800米,高寒多雾,地势陡峭、严重缺水。说起盘县火铺镇沙淤村,可谓远近闻名。

  2013年,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深入盘县检查抗旱工作时,就来到火铺镇沙淤村。那时的沙淤村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房屋破旧,大旱之后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颗粒无收,经济收入低,村民生活艰苦。

  此后,县委县政府整合资源,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进行新农村建设,对当地有特色的石头房保持原貌,对陈旧或新建的砖瓦房,统一“打扮”成白墙青瓦的“洋房”,近400栋民房焕然一新,村容村貌得到整治,

  同时,村里还修通了12公里的油路,硬化路面近30公里。除交通部门投入1000余万资金外,沙淤村还通过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硬化通组路、门前庭院,原来的沙石路全部“鸟枪换炮”,变成了水泥硬化路。

\


盘县沙淤农业产业园区的花卉种植基地 

  房子漂亮了,路也通了,然而,问题却来了。没有产业支撑的沙淤村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村民收入没有实质性的增加,大部分村民为支撑拮据的家庭而选择外出务工,漂亮的新村实则变成了“空壳村”。

  “辛苦一年种庄稼还不够娃娃的学费,年轻人在外面打工,其实也挣不到几个钱,但总比在家里种庄稼强得多,要是在家也能打工挣钱,谁愿意出去。”在村民邹小凯看来,根本症结还是山里留不住人。

  为彻底拔掉穷根,2013年年底,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沙淤村将村集体土地和农民自留地入股盘县沙淤农业产业园区,以“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打造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

  目前,园区种植樱花、桂花、高山矮杜鹃等室外花卉2400余亩,玫瑰、绣球等大棚花卉100余亩,年生产大棚盆花逾100万盆。创立了贵州郑继兰花卉品牌,形成了沙淤高山花卉产业链,花卉产业年产值达2100万元。

  园区核心范围内的沙淤村、岩上村共计1480户、3460人(其中贫困户154户、贫困人口319人)参与园区“三变”改革,按照“三变”模式流转土地1万余亩,涵盖了花卉、茶叶、元宝枫,红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同时,园区产业带动了周边1000余农户就业,季节性用工达5000余人次,固定用工450余人,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154户贫困户319人全部脱贫,去年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14元。

  “我们家也入股了两三亩土地,每亩年底分红500元,一年就是1500元,加上我在这里面上班,每个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正在大棚内摘花的邹小凯乐呵呵的对记者说道,“收入比以前好多了!”

  短短的3年时间,沙淤村的变化让人不可思议。如今的沙淤村四通八达,宽敞的柏油路旁香樟、紫玉兰、桂花、小叶女贞鳞次栉比,白墙青瓦的屋舍错落有致,几声犬吠回荡在村庄的上空,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采访后记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源于贵州喀斯特山区的这场“三变”改革,由点及面,由浅入深,迅速刷新着盘县传统农业的组织结构、发展形态,成为西南山区广袤田野最靓丽的风景线。

  “三变”改革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对于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有重要突破意义,对于脱贫攻坚有重要推动意义。

  实践证明, “三变”改革,通过股权纽带模式,彻底激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源等各种要素,最大限度释放了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

  从去年年底开始,“三变”作为统领全省农村改革的“牛鼻子”,正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从盘县扩散至全省。目前,已有21个县、195个乡镇、1278个村开展“三变”改革,涉及295万农村人口,同步小康指日可待。

  两天的蹲点采访,天气都很好,也收获颇丰,各个村庄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农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论是去石家庄村还是沙淤村,最明显的感观就是:路通了、房子新了、日子好了、农民笑了。

  或许到现在马金花都没弄明白,同样的土地,为何以前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现在却家家殷实,户户庆丰?然而,时间会证明,像她一样的千万户农民却是“三变”改革的受益者,也是贵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见证者。

\

\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新闻评论
    亚投行迎来香港、加拿大等13个新成员
    亚投行迎来香港、加拿大等13个新成员
    直击空军学员夜间飞行训练
    直击空军学员夜间飞行训练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北京:春雪或伴春雨至
    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袭击事件
    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袭击事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1983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