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新华社郑州5月21日电 题:脱贫工作容不得“装儿子”式虚浮造假
新华社记者宋晓东
50多年前,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雪夜探访贫困百姓,一句满含深情的“我是您的儿子”感动了全国人民。在脱贫攻坚的今天,却有个别干部为应付脱贫考核,到贫困户家“装儿子”骗成绩、造假象,不仅伤了老百姓的心,更可能误导脱贫奔小康的政策制定。
近日,在脱贫工作国家省际交叉考核中,中部某县上演了一场干部“装儿子”的戏码。为应付检查,避免“露馅儿”,一名年轻干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蒙混过关。但“演技”再好也难让百姓接受,“假儿子”一句虚伪的“妈”,叫得老太太变了脸,气得小姑娘撇开了头,不仅被抓了个现行丢了脸,更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那份真心。
在脱贫攻坚的当下,仍有如此赤裸的造假行为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假儿子”口中岂会有真话?如果任其胡为,结果只能是“假脱贫”遮住“真穷根”,向上传递出错误的信号,使精准脱贫失焦,侵害群众根本利益。
脱贫造假暴露出的是干部的作风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心中没有民,肩上没有担,把脱贫致富的国家政策当儿戏,全然不顾党的嘱托,不顾人民的期盼,不愿用真心、下苦心带领贫困人口致富,凡事搞形式、走过场,投机取巧、应付了事。对这样的干部绝不能姑息迁就。
脱贫攻坚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过细工作,注不得半点水分。脱贫攻坚要见实效、出成果,需要每个党员干部全心投入,尊重科学规律,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规划践行落实,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绝不能为了成绩、考核,虚浮造假搞猫腻。少一些虚浮造假,多一些真诚为民,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才会进展得更加顺畅。
相关新闻
-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教育成为河北脱贫攻坚突破口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近年来,国家教育经费不断向贫困地区倾斜,打响了教育脱贫攻坚战。2017-05-21 10:21:37
-
精准脱贫的中国故事——记者驻村调研综述
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2017-05-18 10:10:51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
把小长假拼成"大长假"?六大问题你必须知道
2017-05-21 13:32:17
-
北京整治校园周边“五毛零食” 清退相关食品
2017-05-21 13:19:02
-
揭秘DNA实验室:通过技术5年锁定1700名嫌犯
2017-05-21 13:11:25
-
血的教训!这种“夺命扣”千万别再用!
2017-05-21 13:11:25
-
美味的葡萄干在吃之前,到底要不要清洗一下?
2017-05-21 11:23:15
热帖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