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咂摸这“楼上做饭、楼下上班”的日子——秦岭搬迁农民生活市民化
2017-06-30 14:37:22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西安6月30日电  题:咂摸这“楼上做饭、楼下上班”的日子——秦岭搬迁农民生活市民化

  新华社记者刘书云、薛天

  如果不是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已过不惑之年的吴润强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住上城里宽宽敞敞、亮亮堂堂的楼房,还能在家门口找到挣钱的门路。

  虽然行政区划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但吴润强过去所住的河东店镇麻坪寺村是个水、电、路三不通的偏远山村。“后来好不容易通了电,我就买了台电视机,扛回家却一个台也收不到,结果变成了摆设。”吴润强说。

  2011年,陕西启动了涉及240万人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对居住在危害地带和脱贫困难的群众实施易地搬迁。作为这项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吴润强不但搬到城里的安置小区,成了实实在在的城里人,还组建了小装修队,在周边居民小区里揽工干活,腰包也一天天鼓了起来。

  从农民一下子变成“城里人”的,还有安康市汉滨区晏坝社区的居民魏泽顶。记者采访时,他正在自己的小饭馆“魏氏家居”里招呼客人。

  对比之前的生活,魏泽顶用“天翻地覆”来形容。“我常年在广州打工,就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城里人,娃娃能在家门口上学,老人能在家门口看病。没想到这么快,这些愿望全都实现了。”他说。

  记者在已具规模的晏坝社区看到,这里中小学、幼儿园、医院俱全,信用社、农贸市场、客运站、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也已投入使用,入住社区的居民已有800余户,他们都是从周边乡镇的深山老林搬到这里来的。

  晏坝镇幼儿园工作人员王锦英也是搬迁户。在她看来,移民搬迁后,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间的差距也在缩小。“以前山里的娃儿光着屁股满山跑,哪上过什么幼儿园。现在,这些娃儿也有书看,也能学外语。娃儿们学得快,接受能力强,条件好了,教育也慢慢跟上了。”她说。

  像晏坝镇社区这样突出城镇化特色的集中安置小区在陕南地区已经“处处开花”。

  陕西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主任邹顺生表示,陕南移民搬迁,一直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作为搬迁群众生活的重要保障,与集中安置点同步规划、一体建设。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要求,依据集中安置点规模确定配套建设标准、内容和时限。

  “500户以上的大型安置点,一定要保障水、电、路、视、讯、网等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到位,并配套医疗、教育、文化、卫生、超市、公墓、消防、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服务功能全覆盖。”邹顺生说。

  数据显示,仅“十二五”期间,陕南50%以上的集中安置点都进入了城镇规划区,75.2万搬迁群众进城入镇,陕南三市的城镇化率由此提高了8个百分点。加上“十三五”前两年,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陕南移民搬迁已使当地近百万群众完成了由“村民”向“市民”的跨越。

  对于曾经贫困的搬迁居民而言,进城入镇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突出“能致富”的搬迁目标,陕南移民搬迁在选址上主动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并做出系统规划,培育出一批富民、惠民的新兴产业。

  农业园区、社区工厂、乡村旅游……这些特色产业为搬迁群众带来了家门口的稳定收入,也带来了家庭的幸福和谐。

  今年30岁的熊昌云不久前从东莞的打工地回到平利县药妇沟社区,现在在一家生产手套的社区工厂打工。她说,虽然挣得比在广东打工时少,但现在的搬迁社区设施齐全,生活成本低,还能照顾孩子上学和老人生活起居,能享受天伦之乐。“能过上这种楼上做饭、楼下上班的日子,已经很知足了!”她说。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琼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南京灵谷寺萤火虫夏夜飞舞 好似点点繁星
    南京灵谷寺萤火虫夏夜飞舞 好似点点繁星
    驻港部队接受检阅
    驻港部队接受检阅
    梦幻彩灯秀 欢乐消夏夜
    梦幻彩灯秀 欢乐消夏夜
    广西柳江迎来今年首个超警戒水位洪峰
    广西柳江迎来今年首个超警戒水位洪峰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7112124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