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塞罕坝人物志】张启恩:坚韧的“特号锅炉”
2017-07-15 08:28:56 来源: 河北新闻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2000年,张启恩在塞罕坝参加河北林业艰苦创业教育基地揭牌仪式。(资料片)

  塞罕坝人物志③

  坚韧的“特号锅炉”

  ——追记塞罕坝机械林场首任技术副场长张启恩

  □记者马彦铭

  记者手头有几本关于植树造林的书,一本是1956年版的《造林》,另两本是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塞罕坝机械造林的技术要点与规程》和《塞罕坝人工造林的技术与规程》。这些专业书有一个共同的作者:张启恩。

  这些书也反映着张启恩的人生轨迹。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之前,他在原林业部造林司工作。来到塞罕坝后,他担任林场技术副场长,与林场技术人员一道,克服重重困难,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高寒坝上的育苗造林技术,填补了我国坝上高寒地区针叶树机械造林和全光育苗的空白。

  张启恩性格坚韧,半生与拐杖轮椅为伴。由于干工作“马力”十足,被林场人亲切地称为“特号锅炉”。

  献了青春献子孙

  张启恩生于1920年,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原林业部造林司工程师。他的妻子张国秀在中国林科院植物遗传研究所工作,两人有3个孩子,在原林业部的家属院里有一个舒适的家。

  张启恩是个才子,建国后原林业部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大地园林化》的解说词就出自他之手。

  到塞罕坝工作时,家庭成分高的张启恩还不是党员,但他一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终于在17年后达成夙愿。

  1962年秋天,从围场县城到塞罕坝的山间道路上,几百名建设者有的坐车,有的骑马,有的徒步,向着共同的目标进发,这其中,就有张启恩。

  张启恩到塞罕坝,是下定决心要扎根林场干出一番事业的。为此,他退掉了北京的房子,不仅自己来到坝上,还带上了妻子和孩子。

  他的妻子张国秀到林场后,被安排在苗圃工作,和工人们一样从事最简单的手工劳动,事业从此荒废了。他的三个孩子本来正在北京上小学和幼儿园,来到坝上后只能上复式班。张启恩夫妻俩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的三个子女却没有一个能考上大学。

  轮椅相伴无怨悔

  来到塞罕坝,意味着张启恩一家人彻底告别了城里的舒适生活。

  在北京的家里,他们可以随时洗澡,在塞罕坝只能在夏天下雨时请老天爷帮忙。电影、音乐会、电灯、收音机、书店、自行车等,也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在塞罕坝,他们只有一间房,全家五口人挤在一起。屋里没有地方储粮,就在室内挖一个深洞,把粮食和土豆放进去。靠墙埋几根桦木杆,杆与杆之间钉几个木板,就是一个简易书架。

  “天当房,地当床,草滩窝子做工房。”白天一身泥,晚上一身霜,披星戴月搞生产,经常住在地窨子里。吃不上蔬菜,就以盐水泡麦粒下饭。坝上的生活很艰苦,但张启恩并不在乎,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植树造林的事业中。

  1967年春季造林期间,他在三道河口林场从拖拉机上往下搬树苗时不慎摔了下来,右腿粉碎性骨折。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医治,一段时间内,他只能拖着伤腿从事繁重的劳动。后来,到北京治疗腿伤时,由于急着赶回塞罕坝主持林业生产,导致没有完成系统的治疗,落下了终身残疾。从那以后,张启恩只能拄着拐杖走路,晚年更是要靠轮椅代步。

  “文革”中,张启恩夫妇和一个最小的儿子在茫茫风雪中被发配到大唤起林场五十三号苗圃劳动。

  倔强又坚韧的张启恩没有自暴自弃。他每天早晨早早起来,拄着拐杖偷偷地到苗圃查看小苗长势、有无病情。指着那些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苗,他告诉技术员:“你看,落叶松小苗破土时就是这个样子,像小毛笔头!正常状态颜色是这新绿的,如果发黄了,那就是水分不足;如果发黑了,那就是水分过多;立枯病与日灼都呈现出倒伏的状态,区别主要在根上,前者烂根,后者不烂根……”

  看到他遭受不公正待遇还对造林事业保持着如此的热爱,技术员们都心生敬佩。

  孜孜以求为创新

  在塞罕坝造林是艰难的。这里冬季漫长,年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林场造林成活率不到8%。

  面对困难,有的人信心不足,认为塞罕坝造林没前途,林场刮起了“下马”风。关键时刻,林场领导把目光投向了主管技术的张启恩。

  坝上造林必须要攻克造林成活关。包括张启恩在内的领导班子带领技术人员从一棵成活下来的落叶松入手,研究论证得出坝上地区是落叶松的适生区的初步结论。从过去书本上推荐的“中心靠山植苗法”,革新总结出“三锹半缝隙植苗法”并推广使用,成为最适宜在坝上地区造林的方法。

  张启恩又带领机务工人和生产技术人员,在造林机械上查找机械造林失败的原因。张启恩发现,当植苗机运转起来后,由于地势有坡度,镇压轮一直绷得紧紧的,镇压滚就浮了起来,这样就造成漏植,覆不上土。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及时进行了改进,使植苗机适应了坝上缓坡地带的镇压运转作业。

  坝上造林还必须攻克育苗关。建场初期,林场主要从东北林区调苗。由于路途远,交通不畅,运送一车苗要好多天,许多树苗在途中就枯死了。张启恩凭借丰富的林业知识和经验提出,在林场的接坝地区进行育苗实验。张启恩和技术人员一道研究出全光育苗方法,育苗期间,他每天都“长”在苗圃,观察出苗情况,观察树苗长势。终于,育苗取得了成功。张启恩又再接再厉,把育苗床从接坝区转移到了坝上。他们在林场内广辟苗圃,日光温室、全光苗圃一处处建起来了,一举结束了塞罕坝从外地调苗的历史,在保证自给自足的前提下,还向外地输送了大量的树苗。

  到1982年,林场超额完成了《塞罕坝机械林场设计任务书》(1962-1982)确定的造林任务,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总计3.2亿余株。

  2008年,怀着对塞罕坝的无限留恋,张启恩因病离开人世,终年88岁。“他是林场最受欢迎的技术专家,带出了一批批过硬的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塞罕坝不会忘记他。”林场第一代建设者、曾担任总场副场长的赵振宇老人说。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暑假遇高温 沪儿科医院就诊量走高
    暑假遇高温 沪儿科医院就诊量走高
    花样游泳——集体自由自选预赛:中国队晋级决赛
    花样游泳——集体自由自选预赛:中国队晋级决赛
    西藏8名先天性疾病患儿在北京接受治疗
    西藏8名先天性疾病患儿在北京接受治疗
    “天窗”
    “天窗”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1355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