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新华社“科学”号7月24日电(记者 张旭东)我国自主研发的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探索”号,24日在南海北部开展首次试验性应用,预计水下作业时间20小时。
24日上午8时,在“科学”号远洋综合科考船的后甲板上,科考队员做好了“探索”号下潜的所有准备工作。“探索”号像一条大黄鱼一样静静停在甲板上,长约3.5米,宽和高约1.5米,四个红色鱼鳍状的螺旋桨装置分别位于它的“鳃”部和靠近尾部的位置。
船舶抵达指定位置后,科考队员拉紧止荡绳,甲板上用于起吊大型装备的A架缓缓将“探索”号吊起,A架向外摆出船舷,并将“探索”号缓缓放入水中,科考队员抽掉缆绳和止荡绳,机器人开始自主下潜。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宏宇介绍,“探索”号进入水面后就和母船之间没有缆绳连接了,在水下按照预设程序自主工作。在首次试验性应用中,“探索”号将在水下工作20小时,前10小时对地形进行声学扫描,范围大概是4000米×2000米,后10个小时进行光学拍照,航行速度稍微慢一点,范围大概是600米×300米。
据了解,此次“探索”号对南海一冷泉区进行较大范围调查后,科考队员将确定有精细研究价值的点,再用“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开展精细调查和作业。自治式水下机器人和遥控无人潜水器的区别是: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无缆,调查范围较大;遥控无人潜水器则和母船之间有缆绳相连,可搭载作业设备较多,擅长开展精细调查和作业。
“科学”号正在南海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2017年南海综合考察航次,“探索”号是此专项下,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水下自治式机器人,最大作业深度可达4500米。
相关新闻
-
纵横太平洋,中国大洋45航次科考将探寻哪些深海秘密
中国大洋45航次科学考察12日从厦门起航,前往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区、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和中东太平洋一带,进行为期将近120天的科学考察。2017-07-12 17:21:29
-
“向阳红10号”科考船顺利返航 多套自主研发设备获成功应用
自主勘查系统“潜龙二号”AUV在本次科考中累计开展了8个潜次作业,作业时间累计170小时,总航程456公里,最大下潜深度3320米,充分证实了“潜龙二号”在洋中脊复杂地形环境下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017-07-09 19:01:56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
盘点2017年十大最美高校录取通知书
2017-07-24 10:30:13
-
猛虎到"熊袭",动物园危险为何难杜绝?
2017-07-24 08:11:43
-
暑期兼职多陷阱 有大学生没干活先被收“保证金”
2017-07-24 10:29:13
-
整形美容暑期缘何火热 大一新生:可以开始新生活
2017-07-24 10:29:13
-
是否降低刑责年龄 争议在持续
2017-07-24 10:29:13
热帖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