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张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日前表示,中华匠人是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得最多、最好、最深化的一部分人,不论是建筑行当的瓦匠、木匠、泥水匠,还是其他领域的花匠、裱糊匠,凡是匠人针对的都是一种物质的载体,而他所具备的技艺则是非物质遗产的精华。
在日前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罗哲文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紫禁城学会、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员会主办的“2017中华匠心文脉传承与非遗保护发展论坛”上,励小捷表示,宣传中国匠人精神,就应该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结合起来。
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委会员主任罗杨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生生不息所传承的文明的基因和文化的印记,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标记,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观。
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晋宏逵说,在官式建筑系统之外,还存在着民间的传统建筑系统,民间传统建筑的生产培育了民间传统营造技艺,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比如说同为土建筑,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和一部分中原地区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窑洞,而在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带,则流行形态各异的土楼,有方有圆,异彩纷呈。“传统营造技艺孕育了我国传统建筑,保护和传承传统营造技艺是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城和保护文物建筑的基础。”晋宏逵说。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该如何推进?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认为,以评书为例,汉代就有这个技艺了。为更好传承评书,需要坚持,因为学艺至少要五年才能满徒,站在台上还得看你的天分。作为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艺术的传承人,自己有责任把评书艺术传下去,希望学校里开办兴趣培训班,别把这个东西丢了。
本次论坛与会嘉宾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匠心之美”为主题,从非遗保护和工匠精神传承两个领域展开讨论。专家学者认为,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的未来之路。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中国明清城墙“申遗”路:珍贵遗产如何保护?
上述现象让贺云翱很痛心, 所以,我们要推动中国明清城墙申遗,也是对这些文物的保护。2017-09-08 08:39:54
-
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进入“保护利用”新阶段
敦煌市文物局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披露,自玉门关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官方筹资实施了玉门关游客中心改造工程,土建工程、内部装修、玉门关游客中心绿化、沉浸式影院建设、语音导览系统、遗址博物馆陈列布展、消防、安防等工程,目前已全部完工。2017-09-06 15:51:01
-
世界遗产联通世界 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开通卫星互联网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南达杰保护站29日下午开通卫星通信固定站,标志着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通过互联网联通世界。2017-08-29 16:03:02

-
8天6场婚礼,份子钱背后的人情债何时休?
2017-09-17 14:22:38
-
手机支付陷阱多,七大措施让支付更安全!
2017-09-17 14:22:38
-
按“生活习惯”分宿舍,你赞同吗?
2017-09-17 14:22:38
-
实用!一次性把中国茶讲清楚
2017-09-17 14:22:38
-
快来对照:长寿的人都有哪7大特征?
2017-09-17 14: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