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年村”炕头话振兴
2018-02-07 10:42:23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哈尔滨2月7日电(记者邹大鹏、杨喆)皑皑的雪墙上贴着福字,家家户户悬挂着大红灯笼……还没进“年村”,就远远地闻到了久违的年味儿。

  正在村口招呼游客的“姜老太”,一把拉住记者的手,“你看看咱村这一年变化多大,再也不用担心旱厕的臭味了。”她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踩着嘎吱嘎吱的积雪,大伙儿来到了一户农家院,屋里洁白的冲水马桶和热水器让卫生间透着舒服劲儿。

  一年前,“年村”还叫福祥村,是黑龙江省农业大市富锦市的农业村,旱厕蚊蝇乱飞的场景曾让眼前这位62岁的老支书姜驰感觉“寒碜”:“上次你来村里住遭了不少罪,现如今也让你跟咱农民一起享享福。”

  盘腿坐上火热的炕头,“姜老太”开始唠起她“不务正业”带来的新气象,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

  “种了40多年地,土里刨食得换个刨法了!”姜驰身上有一股闯劲儿,从改革开放村里第一个贷款买“铁牛”,到调整种植结构种甜菜、水稻和红高粱,再到带领乡亲们成立农机合作社、种有机食品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她在国家好政策里如鱼得水。

  可是,这位“全国劳模”总觉得还“差点劲儿”,心里揣着的“小目标”让她辗转反侧:“等咱村有八成的乡亲存款能到30万元,我就安心了。”

  这可咋整?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不能只靠苦干,还得学会巧干。姜驰打起了算盘,她决心把农业当“生意”,在乡村振兴战略里找门路。

  “咱守着这么好的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可不能端着金饭碗要饭。”姜驰说,过去是“头拱地”种地,现在该“抬头看看天”了。

  正巧,富锦市的招商项目“年村”也在寻找美丽乡村落地,富锦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就在这片黑土地扎了根。省城来的旅游文化公司选了40户民居,免费改造庭院、安装下水管线、修建冰雪观光娱乐设施,地板、沙发、卫生间让乡亲们很受用,这些家庭旅馆主打北方年俗特色,由公司统一经营,利润农民拿八成占大头。

  “过去冬天猫冬打麻将,现在有活干谁还打麻将啊。”来给家庭旅馆添煤的村民冷世民摘下手套也坐在了炕上,给旅游公司打工烧锅炉的他每个月能赚3000多元。他说,几十个乡亲都在家门口打上了工,“年村”饭店里做服务员、帮厨的大闺女、小媳妇每个月也能赚2000多元,自家养的大鹅、小鸡也卖上了高价。

  “年村”火了,烦恼也来了,陡增的垃圾让村里犯了难。“游客就是喜欢咱干净整洁的环境和民俗味道才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一个都不能少。”姜驰带着党员用自家铲车清理了垃圾,叮嘱村里的服务员做好垃圾分类。

  聊着聊着,天色渐黑,窗外的路灯和冰灯在炊烟中熠熠生辉。姜驰说,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刚发布,“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乡村振兴之路,让乡亲们看到了幸福的光亮。

  宁静的小村一夜极寒。清早,晨光穿透窗上的冰花,远处隐约看到“姜老太”急匆匆的身影。“我得找公司再唠唠民宿改造的事儿,现在游客对火炕很感兴趣,但村里旅馆床多炕少。”姜驰说,国家政策这么好,可不敢在奔小康路上“拉松套”,实干才能早日实现“小目标”。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1
【纠错】 责任编辑: 龚 婷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朝鲜艺术团抵达韩国
朝鲜艺术团抵达韩国
科威特最大博物馆群揭幕
科威特最大博物馆群揭幕
冷的边关热的血
冷的边关热的血
大渡河峡谷绝壁上的“天边”村寨
大渡河峡谷绝壁上的“天边”村寨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38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