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胡福明:让实践见证四十年辉煌
2018-05-11 14:00:00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

  ◆ 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刊发;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头版发表,新华社当天发了通稿;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13日,又有多家省报转载

  ◆ 《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文章的主要作者胡福明。此为《瞭望》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巨大震动,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为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文章的主要作者胡福明。回忆起当年那段历程,这位83岁的老人依然心潮澎湃。

▲ 胡福明

  惊世雄文,开启思想解放大幕

  春末夏初的南京温凉宜人。马鞍山路一处安静的住所,阳光洒满了门前的庭院,屋内摆满书籍的书桌与庭院隔门相望,白发苍苍的胡福明坐在书桌前。他的回忆从粉碎“四人帮”讲起。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做教师的胡福明和同事们一起,以喝酒吃螃蟹的方式来庆祝。那时,与许多在“文革”中经受磨难的人一样,胡福明认为“四人帮”垮台了,束缚这个国家发展的一系列枷锁自然会被打破。但他很快发现,“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文化建设以及拨乱反正仍有巨大阻力,人们的思想还被禁锢着。

  1977年2月7日,当时的“两报一刊”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两个凡是”,引发了一些干部和理论工作者的议论。尽管此时邓小平同志还没有恢复工作,但“两个凡是”立即引起他的注意。如何准确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显得必要而紧迫,由此一场涉及真理检验标准的讨论开始酝酿。

  “我学了那么多年马克思主义,不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吗?”出于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感,胡福明下定决心,要针对“两个凡是”写一篇文章。

  1977年那个闷热的夏天,胡福明一边陪护住院的妻子,一边在医院病房旁边的走廊里翻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和《毛泽东选集》,从中找出四十多条关于实践的论述,写出了8000多字的长文,题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把稿子寄给了《光明日报》编辑部。

  1978年1月,胡福明收到编辑要求修改的回信。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杨西光还在标题中加了“唯一”两个字。随后这篇文章经过多人参与、数易其稿,于5月10日首先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刊发。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头版发表,新华社当天发了通稿;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13日,又有多家省报转载,迅速在全国掀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经世学者,始终站在时代潮头思考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5个小时里,胡福明习惯性地点起香烟,一根接着一根,而与记者讲到动情之处,他又每每把香烟掐灭,腾出手来在空中挥舞,眼睛里亮光闪闪。年过八旬的胡福明思维敏捷,语速很快。他说,一个研究理论的人,不能停止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胡福明成了新闻人物,媒体纷纷对他进行专门报道。胡福明仍然埋头研究,思考实践标准问题解决之后的问题。

  回忆起文章出炉的前后,他坦言:“文中的观点并不是我的首创,很多哲学教师都懂。只是由我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把它写了出来。而文章发表之后产生的巨大影响,当时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1982年11月,胡福明离开南大,调到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虽然行政职务渐高,可他从未停止思考。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省委工作期间,还陆续写了《苏南乡村企业的崛起》和《苏南现代化》等著作,持续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展。

  如今,耄耋之年的胡福明尽管有些眼力不济,但他每天还要坚持“听”两三个小时的电视,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一些重要的文章,还会让小他两岁的老伴念给他听。

  “一个理论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思考任何问题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不能动摇。”胡福明说。

  济世良言,永远坚持实践标准

  “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做出新的概括,把理论推向前进。”40年后的今天,重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话,字里行间仍然闪耀着智慧和活力。

  “就像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一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论断也不会过时,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胡福明说。

  40年后的今天,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不断被举世瞩目的发展实践所证明。胡福明对此感到十分振奋。“这些年中央的方针,就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自觉性,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经济蓬勃发展……许多过去几十年都没想出的好办法,通过解放思想,都在这40年创出来了!”

  谈及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几年,胡福明非常激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抓住了党的建设这个关键。‘老虎苍蝇一起打’,八项规定,‘四个全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真是了不起!大得人心啊!大得党心啊!”说到这里,老人又习惯性地在桌子上重重地敲了几下。

  十九大以来,胡福明感受最深的是一个“新”字,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他认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理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发展、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中创造的,经得起实践检验,深得老百姓的拥护。

  在胡福明的书桌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并排放在一起,都是他经常要翻阅的。

  “建党97年来,我们走了那么长的路,期间经历了反复而长期的斗争,最终都取得了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党的不断自我发展。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胡福明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党的建设仍然是一项核心而长期的工作。

  他认为,一切工作都应该坚持用实践标准检验。坚持实践为准,才能了解和尊重老百姓的感受,才会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脱离人民,不被人民所抛弃。“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可以说实践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的辉煌历史。”

  胡福明说,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解决中国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使命。(记者 李灿 凌军辉 杨绍功)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妈妈,我爱你
妈妈,我爱你
北川新县城:生态羌城 幸福新生
北川新县城:生态羌城 幸福新生
探访打造国产飞机的智慧车间
探访打造国产飞机的智慧车间
NICU里的“新生妈妈”
NICU里的“新生妈妈”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281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