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八平方米“蜗居”变身苗家客栈——苗家“花姐”的脱贫故事
2019-02-11 10:33:08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南宁2月11日电 题:八平方米“蜗居”变身苗家客栈——苗家“花姐”的脱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郭轶凡、林凡诗、雷嘉兴

(新春走基层·图文互动)(1)八平方米“蜗居”变身苗家客栈——苗家“花姐”的脱贫故事

这是梁晓花家的苗家客栈(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郭轶凡 摄

  “猪肉,新鲜猪肉……”,临近中午,屯里响起了阵阵吆喝声,梁晓花匆忙走出家门买回十斤肉。

  “过两天就是‘芒篙节’,会来不少客人,得提前准备才行。”苗族阿姐梁晓花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安宁村大袍屯,因一副热心肠,平日里邻里老少都爱称她一声“花姐”。

(新春走基层·图文互动)(2)八平方米“蜗居”变身苗家客栈——苗家“花姐”的脱贫故事

梁晓花为客人准备午餐(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郭轶凡 摄

  大袍屯是个水库移民屯,这里景色虽美,地理位置却相对封闭,交通不便,多林少田。村民多年来只能依靠种植香杉为生,生活贫困。“吃不上米饭,只能挑着木薯去外面换,山路又难走,来回一趟要六七个小时。”梁晓花的母亲杨佩仙回忆道,以前自己经常挑着上百斤重的担子去县城,走得脚都磨出了水泡,还落下了腰疾。

  梁晓花有七兄妹,父亲又多病,家庭负担较重。初二时,母亲的一次重病使成绩优异的她放弃了读书机会外出打工,讲到这段经历,梁晓花红了眼眶。1998年,梁晓花嫁到了大袍苗寨,“刚开始什么都没有,连架锅的铁三脚架都是从娘家带来的,过年过节才忍心杀只鸡。”苦于生计,女儿出生后,她和丈夫离家打工。

  2006年,夫妻二人回到大袍屯,次年小儿子出生,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一家4口挤在8平方米的屋子里,生活窘迫。勤劳肯干的梁晓花曾尝试养殖孔雀、野猪,但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均以失败告终。

  2007年大袍屯的发展出现了转机,屯里通了公路。“原来运香杉出屯,要先走一个小时的水路,再转车,现在直接陆运,不仅更快捷还降低了成本。”村民韦荣生说。

  2012年,梁晓花开始筹建新房,选取样式时,她想起了电视上看到的旅游村,“别人家新盖的都是砖房,我还是喜欢我们苗家的木楼,更有特色。”现在,梁晓花家的新式木楼成了村里别致一景。

  为了帮助农民增收,当地政府时常组织各类培训课程,只要有机会参加,梁晓花就很少落下。学刺绣、钩针绣、烹饪、养殖,她说:“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干,就一定不会一直穷下去。”2015年,梁晓花一家凭借自身努力脱了贫。

  深山苗寨民风淳朴,苗族风情浓厚,近年来,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为大袍屯找一条长久致富的新路子。听到这个消息,梁晓花心里痒痒的,自己有做饭的手艺,自家木楼也挺漂亮,何不开家农家乐。

  得益于帮扶企业的支持,梁晓花家修了新厨房,添了新家具。2017年8月,梁晓花开起了“花明楼苗家饭店”,成为屯里旅游发展的排头兵。大袍苗寨的旅游虽尚在起步阶段,但“花明楼”还是给梁晓花的生活带来改观,“我开饭店把两个孩子生活费赚出来了。”

(新春走基层·图文互动)(3)八平方米“蜗居”变身苗家客栈——苗家“花姐”的脱贫故事

  梁晓花在家中用钩针绣针法缝制衣物(2018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郭轶凡 摄

  经营农家乐之余,梁晓花还组织屯里的姐妹学习钩针绣,申请了音响设备,每晚组织大家唱歌跳舞,把日子过得丰富多彩。

  谈及新年愿望,梁晓花笑笑说:“我现在就想开好这个饭店,今年把二楼盖一盖做成客房,再养一些土鸡,相信会越来越好。”说罢,她举杯唱起了苗家祝酒歌,欢快的歌声久久回荡。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樱花怒放吸引游人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樱花怒放吸引游人
河北吴桥:杂技灯会迎客来
河北吴桥:杂技灯会迎客来
叉尾太阳鸟悬停采蜜
叉尾太阳鸟悬停采蜜
丽江古城夜色迷人
丽江古城夜色迷人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409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