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佤山新歌
2020-01-07 11:05:49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昆明1月7日电 题:佤山新歌

  新华社记者杨静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是云南佤山群众耳熟能详的歌曲。如今,在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山大地上,当地群众正在唱响一首新时代的脱贫新歌。

  结束一天的劳作,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班母村佤族群众岩平开始弹唱起来。2019年,按照脱贫产业规划,仅凭种植皇竹草这一项,岩平就收入了3万元,全家稳固脱贫。日子越来越好,他的歌声也轻快起来。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佤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1986年就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精准扶贫初期,全县共有贫困村3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14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2%。

  岩平家所在的班母村就是这样一个贫困村。从小,岩平就对穷困有着特殊的感受:6岁时,他父亲去世、母亲出走,从此跟着奶奶住在茅草屋,从小学到初中几乎从来没有吃过早饭。成家后,妻子又患了重病,花光了积蓄,还丧失了劳动力。

  国家新一轮脱贫攻坚给岩平这样的贫困群众带来了新希望。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扶贫干部入户为他量身定制脱贫方案,安排农技人员持续对其开展培训。在当地扶贫产业支持下,岩平增加了皇竹草、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缩减了玉米面积、改善了甘蔗种植模式,家庭收入持续增加。

  “我们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群众稳定脱贫的主要支撑和根本措施。”西盟县委书记杨宇说,精准扶贫初期,全县缺技术的贫困户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9.86%,大部分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为此,当地结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挂钩西盟县脱贫攻坚,精准选择优势产业、抓实项目投入、实施主体带动、构建利益联结、提供技术保障,实现全产业融合、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

  眼下,虽已寒冬,西盟县新厂镇代格拉村还是一片葱绿,不少群众还在地里忙着采摘无筋豆。

  在政府的引导下,代格拉村从2017年开始种植无筋豆,起初并没有多少群众敢种植。在收获一季之后,大家纷纷用冬闲田种植起来,今年全村种植面积在200亩左右。去年村里还引入了一家农业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免费提供种子、化肥等物资和技术指导,并负责保价收购。

  “没想到无筋豆的效益这么好。”村民艾布里在收割青贮玉米后,首次尝试种植无筋豆就收入了6400余元。

  在本轮脱贫攻坚过程中,西盟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做到产业项目全覆盖、龙头企业带动全覆盖、利益联结全覆盖、技术培训全覆盖,把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主导产业里面。并组建7支县产业发展技术服务队伍,设置贫困村产业指导员128人,累计有1.47万人次参加各类种养专业技术培训。

  如今,西盟县引进的9家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已构建起橡胶、茶叶、甘蔗、畜牧等主导产业,开发出西盟牛肉、破壁灵芝孢子粉、佤寨米荞等产品。近三年来,先后整合3.25亿元财政涉农资金投入产业扶贫,让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以上主导产业,每个主导产业都有1个以上主导产品。

  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西盟县还瞄准教育扶贫攻坚战,中课镇的一名村民未将子女送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最终被拘留,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而随着各类资助体系的完善,群众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高了起来。2014年以来,县职业中学完成招生1004人,共670人毕业就业后带动家庭脱贫。

  “今年全县发展主题词是奋斗者永不懈怠。”杨宇说,综合施策下,西盟县佤族群众的住房、收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47%,率先在“直过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摘帽。

  杨宇说,20世纪60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表达了佤山群众过上有电灯电话新生活的喜悦之情。新时代,依托脱贫攻坚,佤山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歌声将更加响亮。

+1
【纠错】 责任编辑: 施歌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雪后北京
雪后北京
退捕上岸的长江渔民
退捕上岸的长江渔民
腊八到 粥飘香
腊八到 粥飘香
湖北宣恩:腊月花争艳
湖北宣恩:腊月花争艳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6011254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