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90后”:抗“疫”有我
2020-02-19 07:30:49 来源: 经济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2020年的到来,让第一批“90后”迈入了而立之年。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们发现在防控一线的“逆行大军”里,这群被贴上“叛逆”“张扬”“自我”等标签的“90后”们,早已摆脱稚嫩,接过大旗,用年轻的肩膀扛起社会责任,为这场牵动全国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强大的新生力量。

  离病毒最近的人

  每一次咽拭子采集,都是医护人员的一次冒险。

  新冠肺炎的确诊,必须通过采集咽拭子标本做检验。这项工作需要直接面对病人口腔,用一根长度大概15厘米的无菌棉签深入到咽喉,停留几秒,左右擦拭。

刘阅、余诺在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用于核酸检测。 (新县疾控中心供图)

  从1月23日开始,河南新县疾控中心的两位“90后”女孩刘阅、余诺已经在这一高危岗位上连续奋战了20多天。为了避免感染,她们一直吃住在单位,甚至春节都没能与家人团聚。

  作为时刻与病毒近距离接触的采样人,她们需要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每天穿梭于各个楼层为疑似患者采样。由于行动不便、视线受阻,采样这个精细活儿变得更加困难。为了准确获得标本,她们必须与病人近一点、再近一点。

  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隐藏着极大风险。在采样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因为咽部不适忍不住咳嗽、打喷嚏甚至呕吐,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即便是全副武装,采样人依然随时可能被感染。

  然而,刘阅关心的却是样本质量。在她看来,只有精准取样才能保证结果无误。她说:“咽拭子对诊断非常重要,我的责任就是确保经我手采集的每份样品都是可靠且有效的,操作中尽可能地找到更深入的位置,避免因为采样不当而影响结果,贻误病情。”

  为了能当天拿到检验结果,采样完毕后,刘阅和余诺会马上把标本送到县医院进行离心分装,再驱车100多公里送往信阳市疾控中心进行核酸检测。疫情发生以来,她们每天奔波往返于乡里、县里、市里的路上,常常错过饭点,但两人的工作劲头始终很足。

  最近有两位患者病愈出院,这让余诺很有成就感,因为这两人初检和复检的样本都是由她采集的。“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努力做到最好,做到问心无愧,我们‘90后’和‘70后’‘80后’有着一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余诺说。

  光头女孩也很可爱

  “我们去吓跑病毒就回来了。热干面别怕,烩面和胡辣汤来了!”

  2月9日晚7点59分,来自宜阳县中医院的4名“90后”姑娘一齐在朋友圈更新了这条动态。

  这天,4位姑娘跟随河南洛阳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次日便被安排到位于洪山区的方舱医院。在接受了疫情防护和人员救治培训后,她们决定剃光头发。

王田田等4位医护人员剪发后合影。(受访者供图)

  “因为疫情紧张,穿脱防护服的过程又复杂,低头时掉下碎发还可能影响操作,剃了头发既能节省时间、方便消毒,也有利于保护安全。”26岁的王田田告诉记者。

  在方舱医院,她们两人一组,共同照顾70多个轻症患者。除了承担预检分诊、监测生命体征、发放药物、指导服用等常规护理任务,她们还需对接新进患者、发放生活物资、了解和解决病人需求、给予心理指导等。一个班次下来,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是常态。

  2月10日,25岁的苗慧怡第一天上夜班,她从晚上8点一直奋战到凌晨2点。“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我们包得严严实实,加上来回不停地走动,汗水顺着护目镜边缘往下流,时常感觉喘不上来气。”苗慧怡描述在方舱医院第一天的体验。

  因为听不懂当地方言,苗慧怡非常着急。原本以为由于身体不适、行动受限,病人的情绪难免会焦躁不安,但实际情况却出乎她的预料。

  “很多病人担心我听不懂,一字一顿、不厌其烦地给我解释,还关切地询问我累不累——本来应该我照顾他们,他们却反过来照顾我。”尽管疲惫,但苗慧怡感觉到医院里的暖心。

  对于网上“最美逆行者”的盛赞,王田田说:“作为医护人员,这本来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在关键时刻,我相信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一样的。”

  “我们太帅了!”这是她们对新发型的评价。

  急诊护士自愈归来

  农历除夕那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贾娜拿到了自己的核酸检验结果:2个“+”号,她中招了。她没有告诉家人,而是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加油吧,战士们”,言语间有种不能与战友继续奋战的遗憾。她说:“我的世界在那天全都黑暗了。”

  24岁的贾娜,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确诊前,她一直坚守在急诊科观察室的岗位上,每天往来于大量疑似患者中间。尽管做了全面防护,依然没能抵抗住病毒,开始了独自一人居家隔离的日子。

贾娜在急诊科做记录。(受访者供图)

  立春那天,贾娜迎来了好消息——核酸结果显示转阴了。等待结果的20分钟里,她一直发抖,坦言:“仿佛在等待命运的宣判。”

  从确诊到自愈的10多天里,恐惧、孤单、绝望的情绪始终包围着她。支撑贾娜的,除了同事的关怀,也有许多陌生网友的鼓励。当天,她把这段经历发表在微博上,希望鼓舞更多的患者。一夜之间,这篇自愈日记吸引了180万粉丝关注,得到超过30万网友点赞。

  2月11日,贾娜重新穿上防护服,回到了急诊科,每天在抢救室不停歇地为患者打针、补液、抽血、记录、上呼吸机……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当然清楚,二次感染必定不会如第一次感染那么幸运,但她说:“如果因为顾忌可能最终不会出现的危险,而去放弃做一些事情,我可能一辈子都会后悔不已。”

  经历了从护士到患者双重角色的转换,贾娜多了几分成熟。“我们完全有能力,并且一定能照顾好你们。尽管这样的信心不是我一个人能给的,但我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贾娜告诉记者,康复患者血液中含有病毒抗体,她准备去献血,帮助那些还在与病魔斗争的病人。(记者 康琼艳)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90后”:抗“疫”有我-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559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