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打破“忙”的魔咒,有张底牌叫真实面对自己
2020-04-19 07:33:4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疫情当前,很多人按下了暂停键,但可以想见,非常时期结束后,每个人又会迅速回归都市繁忙的日常。“本人已忙死,有事请烧纸”。“太忙”似乎已经成为职场人的宿命。前段时间台湾艺人高以翔猝死于节目录制现场的事件,再次将职场人的忙碌和压力推向公众面前。面对996、过劳死,90后年轻人该怎么办?

  --------------------------------

  勤奋的大学辅导员:只有夜晚才是我的世界

  拖着黑眼圈的考拉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出现在我面前,“实在不想这样下去了,你快救救我……”

  考拉留学归来后进入高校成为辅导员,却没想到这个岗位既需要文化素养,又要情商智商,还要耐心谨慎、事无巨细……“我一听到辅导员的九大技能,立马感觉辅导员就是个‘神’!”

  学校里所有工作落实都指向辅导员,学生所有问题处理都要找辅导员,考拉立刻陷入手忙脚乱、忙碌焦虑之中。

  “我也想过要离开,可是爸妈和一些朋友一直告诉我外面的工作压力会更大,高校毕竟还有两个假期,又稳定。”

  考拉并不想混日子,“虽然我没有什么太大的理想,但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得对得起学生。”所以,虽然无奈,考拉还是每天兢兢业业,在师生中有口皆碑。

  “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熬夜的生活习惯,每天晚上我都止不住地玩手机,追剧,看各种七七八八的东西。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无聊,但就是控制不了。我几乎每天都会对自己发誓说不能再这样了,但是一到晚上就不能控制自己。周而复始,我对自己很失望……”

  考拉的无助,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自我否定和压抑。我决定用一种更轻松直观的方法来帮助她思考。

  “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我拿出了一副画有各种人物形象的纸牌。

  在我引导下,考拉很快为自己选出了三个形象来代表自己。一个是职场女性,干练又专业;一个是浪漫少女,乖巧而温顺;还有一个是任性小孩,自由随性不讲理。

  “每种行为背后都会有一些收益,你觉得在你这种熬夜行为的背后受益者是谁呢?”我指着3个人物问考拉。

  “肯定是这个小孩了。”考拉毫不犹豫。

  “你熬夜,她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想干嘛就干嘛,自由呀……”考拉突然停住了,泪水悄悄盈出眼眶。

  “我觉得她是在报复……”考拉哭了,内心长久的压抑随着泪水奔涌而出。

  原来在考拉的世界里,无论是专业的职场女子还是乖巧的烂漫少女,每天都在软硬兼施地“教育”着小孩“要听话”。

  “只有夜晚才是我的世界”,考拉已经完全变成了那个小孩子的模样,“我不喜欢她们总是强迫我,我也有想要的生活……”

  我带着考拉尝试和另外两个角色对话,一场自我心灵的互动慢慢展开。职场女子卸下了面具,告诉小孩考拉自己的担心和脆弱;浪漫少女放下了温柔的要求,向小孩考拉呈现出她对父母的爱;小孩考拉则脱下任性的外衣,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失望……渐渐地,理解与支持的能量开始在3个角色之间流动。

  “老师,我觉得我没有问题了。”从3个角色中走出来的考拉显得疲惫而兴奋,“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了,我也知道怎么做了!”

  从“应该”走向“接纳”,考拉完成了重要的自我和谐历程。她决定给小孩考拉更多的空间,也决定在未来的日子里多做一些自我沟通。“我的职业选择并没有错,重要的是如何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如何面对失落”。

  疯狂加班白领:在自卑和自信边缘挣扎的“永动机”

  邹琴是我的客户,是我所做项目的甲方联络人,平时接触比较多。

  邹琴的座右铭是“疯狂工作疯狂玩”。实践中她也是如此做的,在公司,她是有名的拼命三郎,为完成项目加班加点、彻夜不眠不在话下;业余时间,她也从未停息,导游证、品酒师证、规划师证、茶艺师证……考下的各类证书有无数本,虽然这些证书和她的工作完全不搭界,彼此之间也没什么联系,但是她还是乐此不疲,“对我来说就是玩,没有什么比学习更快乐了”。

  她给我的印象就是台永动机,邹琴很认同我的说法,“你说得对,我就要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这“折腾”是为了什么呢?咨询师的习惯让我不由得总对她有些担心。

  终于有一天,邹秦因为服药导致了危险事件,紧急入院。事后,我成了她的心理支持者。邹琴很快对我敞开了心扉:

  “为了完成大量的工作,我最近吃了兴奋类药物,这药我以前也吃过,没有这么严重。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方法让自己更高效了。”

  服药——兴奋——消耗——衰竭——抑郁,邹琴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且起伏程度越来越严重。

  “高效为什么对你那么重要呢?”我看着邹琴的眼睛。

  邹琴迟疑了一下,然后带着一丝胆怯说:“为了更优秀吧!”

  优秀,我瞬间明白了邹琴永动的含义。

  邹琴断断续续讲了她的故事。这是一个丑小鸭的成长经历,从家庭里多余的“招弟”,到著名企业的绩优白领,一路充满坎坷和艰辛。

  “其实我遗嘱都写好了,我也知道自己这么折腾下去,早晚会出问题的……”邹琴哭了,“这是个死循环,没有努力,优秀,就没有认可,会变回可怜的招弟;有努力,认可,就变成现在的邹琴,把自己累死……”

  “不管是邹琴,还是招弟,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待邹琴平息下来,我轻轻地问。

  “我就想健康又快乐地活着。”邹琴的语气充满委屈。

  “你觉得怎样才可以做到呢?”我追着问。

  “首先得自信吧……”邹琴叹了口气,“我觉得我的路走错了,就像你上课的时候说的,一个人的快乐需要从内部建立,而我却不断追求外部的认可……”

  邹琴远比她自己想象的聪明许多。我和她分享了一个视频《You are more than beautiful than you think》,视频里讲了一个实验,画家分别根据人们的自我描述和熟人描述给他们画像,对比两张画像会发现:熟人描述里的他们,总是比他们描述的自己美很多。

  邹琴的眼泪再次悄无声息地流了下来,我听到泪水背后一个生命的萌动,那个躲在忙碌背后的小招弟已然悄悄走了出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无事忙”外企小白:我打卡我存在

  新年是立Flag的旺季。我把喜欢晒Flag的人粗分为三种:第一种,Flag是成长的里程碑,晒出来是一种承诺;第二种,Flag是用来打脸的工具,你懂的;第三种,立Flag是一种瘾,我晒故我在。

  坐在我面前的思瑾就属于第三种人。

  思瑾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完美而充满正能量。看她的朋友圈就像看一个传奇,不仅工作、学习、生活Flag多多,而且打卡、晒成果从未间断,让人艳羡不已。

  “老师,你说立Flag和打卡会不会成瘾啊?我就好像有病了。”思瑾自问自答地说起来。“最近我加了两个新群,每天完成任务打卡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了”。

  思瑾发现自己渐渐迷上了立目标打卡的游戏。一个目标还没完成,就忍不住去立新的目标,不断地加大负荷量,终于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

  “您知道吗?我最近的打卡除了要晒具体成果的几个,其他都是假的。”思瑾的语气里充满了沮丧。

  “打那么多的卡,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当然有意义啊,会带来成就感,也会让人羡慕。”她很坦白。

  作为“别人家孩子”,思瑾是在艳羡的目光中长大的,“我已经习惯别人高看我一眼的那种状态了。”

  思瑾工作以来一路顺利,高起点进入一家高科技名企,又通过种种努力跳槽进入知名外企。但这次职业跨越,她却没在职场里找到好感觉,“同事都是优中选优的人精,我没太多经验,外语水平又一般,根本就入不了她们的眼”。

  从人人看好的精英,到处处倒数的KPI(绩效考核)垫底,思瑾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恰巧在这个时候她被一个朋友拉进了健身打卡群,她一路坚持下来,成为群里的“卡神”。众多点赞和鼓励下,思瑾的立Flag和打卡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工作并不特别忙,却因为打卡把自己忙成了陀螺,“我妈说我‘无事忙’”。

  “Flag和打卡会给你带来习惯的感觉对吗?”

  “是的,不断打卡,别人就老来点赞,夸奖我很出色,只有我自己知道这样下去会累死的!而且,我现在许多任务根本就做不到,感觉自己就像个骗子……”思瑾的语气显得急切又沮丧。

  “你打算怎么办呢?”

  “想不好,如果我真的停下来,承认自己做不到,别人会不会小看我?而且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原来的成绩也是假的……不敢想。”

  “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呢?”

  “当然是很完美,很厉害。”

  “你愿意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呢?”

  思瑾沉默了。

  “其实,我明白自己一直在逃避”,隔了好一会儿,她才说到,“这些赞美带给我一种简单的存在感,而我真正要面对的其实是我现在的工作。”

  接下来,我和思瑾重新整理了她的工作状况,“我发现我对工作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思瑾不断感慨。她很快制订了一份两个月的提升和行动计划,在计划里,她把自己的时间留给了自己真正关心的事情。

  点评

  “忙”是一双遮蔽心灵的手

  人们的脚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而越发紧凑,众多职场的高压故事已经屡见不鲜。但忙碌的身影之后,那些不同的心灵故事却是容易忽略的“操盘手”。

  考拉的“忙”为的是内心的自由,“小孩考拉”要为自己争取自主的空间,不惜以损害身体的不健康方式来报复日常的压抑;邹琴的“忙”是为了给“招弟”加分,让她可以自信地成为精英;思瑾的“忙”则是为了赞赏,用打卡的成功填补职业上的失落。忙与忙不同,却各有酸楚,内心的空洞随时可能以各种方式席卷一个人的生活。

  古人造字,“忙”为心亡。我倒觉得“忙”所导致的是“心盲”,因为“忙”可以填满心灵的空间,让人无暇思考,更无暇去看一看真实的自己。3位“忙”者心中,都或多或少地明白自己的结点所在,尤其是思瑾,对自己内心的需求看得很明白,只是放不下往昔那被“高看一等”的感觉,所以故意不看自己的心,放任其“盲”。

  每一种“忙”都如一双手,遮住她们不想看的、不愿看的、不能看的,让她们可以在不如意的环境中仍然可以挣扎向前。但另一种代偿性的努力,既让人担心,也让人看到想要改变的渴望。

  走出“忙”的魔咒,也许不只是改变外界环境那么简单,许多人从一个环境跳入另一个环境,却永远重复一样的故事。真实面对自己,也许会让你看到躲在“忙”背后的影子。所以,当你“忙”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你可以尝试暂停下来,问自己几个问题:

  1.是什么占用我那么多的时间?

  2.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有什么收益?

  3.这些收益是否能解决我真实的需要?

  4.我要如何面对我真实的需要?

  5.我的第一步从何开始?

  (林欣)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周楚卿
打破“忙”的魔咒,有张底牌叫真实面对自己-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587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