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小城“战事”
2020-06-12 07:45:0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小城“战事”

  写在吉林舒兰全面恢复生产生活之际

  “00后”的长春大学大一学生杨媛没有想到,自己的家乡吉林省舒兰市会以这样的方式引起关注。

  舒兰,满语意为“果实之乡”。这个只有60多万人口的小城,物产丰饶,与黑龙江省五常市一江之隔,同样盛产优质大米。

  5月7日,舒兰市出现新增新冠肺炎本地确诊病例,随即升级为高风险地区,一下子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严格管控、全面排查、紧密溯源……鏖战近一个月,从高风险降为低风险,小城舒兰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回望那一幕幕紧张难忘的战“疫”时刻,在医疗救治的战斗中、在社区防控的卡点上、在居家备考的日子里,白衣战士、社区干部、高考师生……点点滴滴的凡人微光,用必胜的信念,不服输的行动,汇聚成胜利的火焰。

  没想到,如此多的专家因这座小城而来

  5月7日,舒兰市出现新增新冠肺炎本地确诊病例,国家级专家、省内专家和医护人员闻令而动,迅速集结出征。

  这座小城历史上从来没有汇集过这么多全国顶级专家。

  国家卫健委救治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直接从黑龙江转战吉林。到吉林时,邱海波已在一线连续奋战116天。从武汉到东北,从寒冬到初夏,这位抗疫战士白衣执甲、不负重托。经过专家组一个多月的精细治疗,患者全部出院。

  “感谢”是患者对专家组说得最多的话。“疫情过去了,一定要再来吉林”,这是他们对白衣天使诚挚的邀约。

  对于舒兰这个人口60余万的县级市,核酸检测能力十分薄弱,在突发疫情的高压之下难以喘息。

  国家队来了!中国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科学家武桂珍带着25人的检测团队从黑龙江省绥芬河市风尘仆仆赶赴舒兰。不仅人去了,还带去了重量级设备,大大小小几百箱。为了不给当地添负担,连方便面都自己带了。

  33岁的生物检测专家何小周穿着厚重的隔离服,在连夜搭建好的负压帐篷式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以下简称“P3实验室”)内工作。今年年初,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他是最早一批奔赴前线的人,一直在武汉坚守了4个多月。

  在不远处的另一个实验室内,生物检测专家李樊进行着检测结果分析。她是何小周的妻子,更是他的战友。分离100多天后,夫妻俩在绥芬河的战“疫”前线汇合,又一同转战舒兰。

  为了尽早检测完更多核酸样本,他们常常要通宵达旦。“虽然辛苦,但很心安。”李樊说,“能与爱人在一起抗击疫情,自豪又幸福。”

  在舒兰的23天,他们所在的检测队高质量完成核酸检测51000余份、抗体检测3500余份,并对确诊病例病毒进行基因测序,立下汗马功劳。他们还利用空余时间培训了7名当地检测员,为舒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检测队伍。

  没想到,一场战役打了这么久

  从最初的全国性疫情防控,逐渐转变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舒兰市很多社区工作者从春节至今都没有休息。

  “妈妈我爱你,我会写很多字了,可以写一封完美的信,你回不回来都行,只要健康就行……”1991年出生的舒兰市北城街道旭阳社区干部陆金萍从来没想到,7岁的女儿会给她写一封信。6月初疫情好转,舒兰风险等级降低,这位年轻的妈妈终于能回家看看女儿,一封言语童真的信,让陆金萍湿了眼眶。

  “最紧张的时候,大家每天只睡三个小时。”41岁的北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姜飒说。270栋单体居民楼、5万多群众、94名社区干部——这是姜飒的阵地和战友。压力最大的时候,姜飒会看看儿子发来的视频,“他会弹吉他。”

  北城街道的94名“战士”,男性不足20人,女性平均年龄45岁。战“疫”面前,无人后退。干部们开着私家车跑前跑后,没人提“报销油费”这茬儿;一位干部母亲生病,他只能隔一天去短暂探望一次;还有一位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社区主任,吃着镇痛药,坚守在卡口……说着说着,姜飒有些哽咽:“这是在打仗,没有人后退,也不会有人后退。”

  社区干部坚守,机关干部下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动员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战斗。

  几乎一夜之间,舒兰市各个防控卡点的电源就连接完毕。“我们分组连夜干,全力保障用电。”舒兰市供电公司生产专业负责人梁敏思说。疫情期间,没有发生一起因为停电而耽误防控工作的事情。

  在舒兰市泓林家园社区卡口,“00后”长春大学大一学生杨媛为出入小区人员进行登记、测温。“我也害怕,但我更希望用我的力量,帮舒兰挺过难关。”杨媛说。

  没想到,高考之路如此曲折

  舒兰二中高三学生李晓峰,永远不会忘记5月9日。这天,已经复课的高三年级停止了学校教学,这位18岁的少年,和同学拥抱、告别。

  班里异常安静,有的同学还小声抽泣起来。上午还是阳光明媚的天气,下午却淅淅沥沥下起了雨。

  得到停课通知后,舒兰二中高三年级班主任葛晓君一直在“奔跑”,忙着和学校沟通、忙着安置学生、忙着嘱咐大家做好居家学习。“总觉得有好多话要说,总觉得还有事情没嘱咐到。”葛晓君说。

  待到一切妥当,葛晓君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位34岁的青年教师,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他们是我职业生涯第一次从高一带上来的学生。”

  纵然有不舍和担忧,但高考临近,大家来不及有更多伤感。“我和学生们说,努力备考就是在和疫情做斗争。”舒兰二中高三年级班主任陈广东说。

  战“疫”不停,学习不止。督导督学、共享课程、心理辅导……舒兰市的教育战线上,一场特殊的战斗打响了。

  老师和学生们也是战士。屏幕里,大家认真听讲,几乎没有迟到的;提问时,举手的人多了,抢着答题;班级群里,加油鼓劲的留言多了,十七八岁的孩子们互相打气;收作业时,拖拖拉拉的少了,即便有不会的题,也会尽可能演算出结果……

  和学校上课相比,老师们的工作更忙,压力也更大。陈广东、葛晓君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检查上课、陪读自习、答疑解惑……直到深夜11点多,才能入睡。为了节省时间,葛晓君把9岁的女儿送到了婆婆家,每天吃两顿饭,“我放心不下,我想竭尽所能。”她说。

  非典肆虐时,李晓峰刚刚1岁。“母亲和我说,不管是非典型肺炎还是新冠肺炎,咱都能战胜。”(记者赵丹丹、段续)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施歌
小城“战事”-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6011261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