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一个英国贵族和延安广播的电波情缘
2014-08-25 10:06: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女大学生嫁给洋教授

  “如果没有我的中国母亲,父亲的工作是无法进行的”,林迈可的儿子詹姆斯(James)说。林迈可的妻子李效黎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地主家庭。从小性格倔强的李效黎,拒绝缠足,上高中时便作为学生代表参加抗日活动,后在“极为开明”的父亲的帮助下,到北京完成高中学业,于1937年进入燕京大学就读,并成为林迈可的学生。

  在燕京大学任教的林迈可,1937年起秘密为共产党购买药品等物资,急需将英文的药品名、说明书等翻译为中文。于是,林迈可找到李效黎帮忙。“作为中国人参加抗日活动,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冒险”,詹姆斯说。

  1941年,林迈可和李效黎喜结连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共同逃到晋察冀和延安,传颂为一段跨国夫妇同抗日寇的佳话。詹姆斯说:当林迈可帮助八路军设计野战无线电通讯设备时,李效黎一边帮助翻译,一边在八路军中教英文,为美国军事观察组人员做翻译,并教授他们中文。

  跨国伉俪难解中国情

  1945年底抗战胜利后,林迈可和李效黎离开中国返回英国,但他们与中国的联系并未中断。

  1947年,李效黎写了一本英文书“Bold Plum”,中文版书名为《再见,延安》。“她说,用英文写这本书,是想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经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勇敢地开展抗日斗争”,詹姆斯回忆道。随后,夫妇二人又相继出版了多部书籍,记录中国的抗日故事。

  新华社高级编辑刘光牛说,1945年,林迈可离开中国前,特意将他在8年内的所有关于广播的资料和建议都留给了新华社,至今很多依然保存在档案馆中;重返英国后,林迈可一直持续关注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多次致信新华社,为英文稿件的翻译等提出建议,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重访中国,直到1994年去世。

  詹姆斯说,父亲后来成为了英国上院议员,但无论讨论什么问题,他总是谈到中国,“从小就经常听他们讲中国的故事,父母的一生,都在为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而努力”。(记者 曾鼐)

   上一页 1 2  

+1
【纠错】 责任编辑: 雷曼誉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济南: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
济南: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
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
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
雨后西湖晴归来
雨后西湖晴归来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种忙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种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66126913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