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让花平息人们的仇恨和愤怒”——记伊朗裔马耳他女画家丽达
2017-05-05 22:26:11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瓦莱塔5月5日电 通讯:“让花平息人们的仇恨和愤怒”——记伊朗裔马耳他女画家丽达

  新华社记者袁韵

  “我听到的暴力的消息越多,我画的温柔的花朵就越多。”打开伊朗裔马耳他女画家丽达的个人网站,这句话立即跃入眼帘。

  身材娇小的丽达容貌姣好、气质温婉,正如她笔下那些大大小小的花朵,温柔而有力量。在她独特的“绽放主义”绘画风格作品中,无数的大小花朵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露珠、瀑布等各种图案,最终呈现出温暖清新而又蕴含希望的画面。

  2017年3月13日,“花之语——丽达艺术展”在马耳他总统府举行。图为丽达在向马耳他总统普雷卡介绍自己的作品。新华社记者 袁韵 摄

  1977年,丽达出生在伊朗西南部的霍拉姆沙赫尔。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霍拉姆沙赫尔几乎被夷为平地,此后多年,丽达和家人居无定所、到处漂泊。

  从那时起,一个问题开始在丽达脑中盘旋:“为什么人们要互相杀戮?为什么不能放下愤怒和仇恨?”

  1991年,14岁的丽达和家人初次踏上了马耳他,原本只想在此短暂停留后前往英国,却没想到与这个地中海岛国结下了“终身之缘”。

  在马耳他的第一年是非常艰难的。“我不会讲马耳他语,也不会讲英语,没有一个朋友,”丽达说,“我就把花当作我的‘朋友’,我常常会坐在花旁边,看书、发呆……”

  五年后,丽达已经适应了马耳他的生活,她进入了马耳他一所艺术学校学习绘画。1997年,丽达的作品参加马耳他艺术双年展,尽管这是一次集体展出,但给了丽达极大的鼓舞。

  此时的丽达专注于画人像,关注被战争、暴力、贫困和疾病等阴影笼罩的人们。

  2017年4月25日,丽达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创作理念。新华社记者 袁韵 摄

  2005年,丽达一家以难民身份获得马耳他护照。然而,漂泊感和战争的阴影依然伴随着她,探索精神世界和提升艺术创作的欲望也时时萦绕着她。

  2006年,在马耳他大学取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后,丽达决定到巴黎深造。四年半的求学岁月中,她不断寻找一种能够表达自己对世界、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认知、思考的创作方式。

  2010年重返马耳他之后,丽达开始把花作为自己的创作主体。

  “人们把很多重要的事情与花联系在一起,比如婚礼、庆典等等。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密码,并且没有跨文化隔阂问题。”丽达说起创作风格转变的初衷时,充满了对花的喜爱和崇尚之情。

  “而且,从医学上来说几乎每一种花都有治疗的功能,花使人们放松、平静,我希望我画的花能使人们消除愤怒、放弃暴力。”她补充道。

  然而,当丽达带着全新风格的作品去画廊时,画廊经营者对她说,“你的画宁静而美丽,但是我们在寻找表现暴力的艺术作品,你的画不像当代艺术。”

  “如果想看暴力,打开电视机随时都可以看到,”丽达反驳道,“当代艺术家用丑恶去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但我认为美才能让人看到希望。”

  虽然转型艰难,但丽达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且通过对东西方哲学和国际政治的深入研究,结合自己的艺术探索,丰富和提升自己的创作。

  丽达特别喜欢莲花,然而由于马耳他自然条件不适合莲花生长,丽达只能在工作室里摆上两朵绢做的莲花。新华社记者 袁韵 摄

  2013年,丽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办个人画展,标志着她的“绽放主义”创作风格形成。

  2016年,丽达在国际艺术期刊发表论文《绽放主义: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回应》。此后,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邀请丽达举办讲座,介绍她的创作理念。

  近年来,丽达在英国、马耳他、摩洛哥等国举办画展,先后获得了意大利马可波罗国际奖、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国际奖、巴黎2017年妇女艺术奖、亚洲基金会“杰出艺术家”等奖项。

  然而,名利并不是丽达追逐的目标。

  “我希望将来能建一个跨文化美学的艺术博物馆,更希望在战争或局势紧张的国家和地区以壁画的形式展示我的作品,让它们带去温暖和希望,平息人们的仇恨和愤怒。”对于未来,丽达如此期许。

+1
【纠错】 责任编辑: 刘阳 陈淑君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广西侗乡三江梯田如彩虹铺山间
    广西侗乡三江梯田如彩虹铺山间
    辽宁公安成功侦破百万持枪黄金劫案
    辽宁公安成功侦破百万持枪黄金劫案
    “一带一路”景观布置亮相北京街头
    “一带一路”景观布置亮相北京街头
    一带一路·好伙伴丨尼罗河上划龙舟
    一带一路·好伙伴丨尼罗河上划龙舟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328112092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