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典型速成、政策打架…… 2018基层治理十大靶点
2018-12-26 10:34:09 来源: 半月谈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靶点六:庸懒干部

  基层治理之难,难在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当前,一些地方存在少数庸懒怠惰的干部,《半月谈》刊载的《实职改虚职,二线变离线》《“二传手”干部恶化基层政治生态》《“四类”干部有市场,庸政懒政新抬头》等报道,正是给他们描了速画像。

  决策推给上级,责任推给下级,“二传手”干部令基层干部群众“印象深刻”。最近,半月谈记者又了解到一起案例。2016年3月,中部某市卫计部门在直属事业单位录用人员名单公示期间,收到拟聘用人员丁某因道德败坏被开除党籍、不符合聘用条件的实名举报后,相关领导不仔细调查,均只担当“二传手”,一层层签批“同意”,丁某一路绿灯。事发后,当地纪委分别给予卫计部门分管领导、用人单位分管干部人事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党内警告处分。

  受访干部认为,“二传手”干部“有任务,布置一下;有会议,传达一下;有事情,上报一下;有问题,推脱一下”的“四大绝招”,是庸政懒政的典型表现。

  “佛系”干部也是近来新出现的庸懒干部新变种。“我又不求升职加薪,也不贪不占,只要能平平安安上班,安安静静下班,就算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谁又能奈我何?”这是湖南某镇综治办禁毒专干王某的上班心态。

  深入调查发现,王某作为负责禁毒数据录入、资料收集、档案整理等工作的禁毒专干,因为办事拖拉,工作失职,给该镇禁毒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王某说,既然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就干脆什么都不想干了。

  半月谈记者还发现,“推手式”“摆拍式”“等上岸”等诸多形式的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干部,正在产生“溢出效应”,波及其他无辜干部,影响干群关系,带来基层治理生态恶化的深层次风险,亟待加强治理。

  当下的考评指标往往大而化之,“有为”与“无为”界限模糊。专家建议,在民主测评、述职报告等传统考核形式外,应当探索与干部实际工作情况挂钩的灵活考核新办法,让考核覆盖到每一寸“模糊空间”。

  要扩大考评参与面,突出惩戒机制。年终民主评议不少流于形式,考核方式一般以静态考核和组织部门专项考核为主,应进一步推进评议全过程多元参与,把老百姓的口碑引入评议机制,在考核结果运用方面,突出惩戒的实际效果。

  此外,还应营造良好执行环境,加强正向激励,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加强对担当的考核权重,让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靶点七:典型速成

  一段时间以来,“盆景典型”“速成典型”在一些地方不鲜见。《半月谈》刊发过《“盆景典型”“速成典型”在冒头》《一味挂牌子,上墙不上心:“牌子满墙”形同形式主义“野草”》《“画饼”式扶贫:增收怕不够,“预期”先来凑?》等报道。

  近期,半月谈记者在基层发现,“盆景典型”“速成典型”的套路依然有市场。有些地方的想法,依旧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上,检查一过,后续的投入立马断开,费心费力打造的“盆景典型”自然是“昙花一现”,最终变成一堆“乱摊子”,无人问津。

  尤须警惕的是,现在部分地方淡化GDP考核后,把经验效果作为出政绩的捷径,希望通过所谓的经验总结和工作亮点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江苏一名镇党委书记说,现在一些干部上升的路子不宽,他们想进步、想提拔,于是到处找办法,有的主意打歪了,大搞“盆景典型”,这样能出亮点,领导能看得到。

  基层干部认为,不是不要树典型,而是要树真典型。要引导和鼓励基层尊重实践效果,踏踏实实地探索,保证“典型经验”立得住、用得上。

  治形式主义,更要治官僚主义,特别要提高调查研究的贴近性和科学性。“多到实地做调研者,少在办公室当统计师。”广东一名副镇长说,如果条件允许,考核时可以适度引进第三方评估,尤其要多听听老百姓的意见和反馈。

  要完善检查考核方法,让检查考核不轻易被假典型“糊弄”“对付”。一些干部对半月谈记者说,中央《通知》提出要“不断增强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基层期待这一要求能在基层尽快实现,特别希望上面能在创新考核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

  靶点八:政策打架

  2018年,《半月谈》刊发《上头“神仙打架”,下头“左右挨骂”》《300万的项目,走流程先花50万》等报道,关注基层干部倍感头疼的“政策打架”问题,聚焦多部门交叉施政的领域存在的决策“翻烧饼”现象,引发广泛热议。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修改后的立法法,除赋予设区市、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职权外,还赋予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明确提出,省、市(州)人大常委会和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市(州)政府规章的备案审查监督。

  半月谈记者近期发现,在部分地方着手规范政策、法规出台“各自为政”问题时,一些地方“政策打架”产生种种变异问题,让基层干部群众喊苦。

  ——一项政策,不同部门“选择性”执行。

  湖南一家物流公司负责人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说,国务院相关文件明确规定逐步取消道路货运站场经营许可,交通部门已停止办理站场许可证。但有的行政执法部门说没有收到相关文件,依然要求办理,没有办理的企业要受到处罚。或者以内部文件来搪塞,或者选择性、打折扣执行,让企业倍觉“受伤”。

  ——部门利益为重,不放权。

  在中部某市的工业园区,一家生物制药企业计划投资兴建新厂房。工业园管委会认为规划的审批权应当下放到园区,只需要管控建设项目绿地率、容积率等关键指标即可,但市规划局认为审批权在市一级,且厂房的外观设计也要报批。

  ——招商时一套政策,招来后变了“口径”。

  半月谈记者在一个农业大县看到,一家生态农庄占地数百亩,但经营惨淡。农庄投资人道出其中原因:他是被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来的,地方政府和招商部门承诺了一系列优惠,但等项目落地办手续时,国土部门表示不符合土地政策,不许兴建。他困惑的是:为什么政策不能从一开始就“统一口径”?

  一件件让人哭笑不得的遭遇背后,有人已经总结出“政策打架”的类型学:一是“上下不齐”,主要表现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左右各异”,原本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变成“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政出多门” “踢皮球”;三是“新旧不一”,新的法令政策已经出台,但旧的政策规定清理不及时,导致政策落实出现延迟,“穿新鞋走老路”。

  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呼吁,要避免决策“打架”,进一步规范政策、法规的制定流程,从制度上强化部门联动的责任和意识。

  在政策法规修订前,相关部门应对有关“打架”法规的适用问题予以明确,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在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民主讨论“劝架”。

  此外,要经常性地对已颁行的政策法规进行梳理和处理,及时对有冲突的内容进行废止、修改和补充完善。决策出台的程序化安排也要形成制度,尽力杜绝“拍脑袋”决策。

  靶点九:上升“天花板”

  基层干部能不能有上升空间和上升预期?这是今年《半月谈》刊发《困在农村,还是奋斗在农村》《做点加减法,让乡镇干部强起来》《“你再压担子,我真撂挑子”》等报道后,读者追问最多的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和关爱基层干部的成长和发展,相关文件和举措纷纷出台,与此同时,各地也就破除基层干部的上升“天花板”,不断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和任用办法。然而,限于基层复杂情况和政策落地等问题,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基层上升“天花板”依然厚重,仍须发力破解。

  一位北大研究生毕业后到中部某省当乡长两年后,发现目前乡镇干部的管理机制仍然不够健全。他对半月谈记者说,许多地方乡镇干部干事积极性不高,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反正都没有提拔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乡镇机关事业编制干部往往占多数,这批干部大多身处中层岗位,是乡镇工作的骨干力量,但受身份限制,很多人从参加工作就扎根一个乡镇,成为乡镇的“老油条”,自嘲为“前途无亮”。

  中部一位县委宣传部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地很多乡镇政府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一方面,本地出身的基层干部常常干得再好也很难升上来;另一方面,选调生往往在本地缺乏关系、缺少归属感,不少人一门心思就想着“考出去”“调出去”。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欧阳静认为,相对而言,工作能力、工作成效和来自群众的考评结果,在乡镇干部晋升的影响力上分量仍偏低。她建议,连续3年考评位列前三名的乡镇,其乡镇领导和干部,就应列为重用或提拔的首选对象,让扎根基层的乡镇干部感受到“有为就会有位”。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建议,组织部门在考察提拔干部时,对乡镇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适度倾斜;针对长期在乡镇任职、与家人长期无法团聚的干部,要制定更为人性化的安置措施。

  要为不同身份之间干部的合理流动创建平台。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巡视员郝宪印认为,针对事业编干部占主体且构成复杂的实际,建议分类解决,逐步打破事业和行政编制之间的壁垒,破解事业身份人员“一入职就看到天花板”的瓶颈。要加大落实职务与职级并行力度,允许各地根据乡镇人员构成实际,合理调配行政、事业领导岗位职数。

  此外,针对乡镇干部中存在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应当从制度上开辟特定的通道,为表现优秀者破除身份障碍,从而激发事业编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靶点十:幸福感缺失

  从加班费到休假权,2018年《半月谈》始终把目光投向基层干部的幸福感。《加班费:基层“不好提”“提了也白提”》《住村指标绑住驻村扶贫干部?》《基层干部有“五怕”,样样头疼》《基层“疲态治理”该终结了》等稿件,在呈现基层干部幸福感缺失的同时,更呼吁为他们“减负”“松绑”,对他们“呵护”“厚爱”,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一年终了,半月谈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基层干部的收入问题仍是他们幸福感显著缺失的一大症结。北方多个县市的基层干部反映,他们不仅近3年来没有涨过工资,而且一些补贴被取消了,有的甚至还被“倒扒皮”。

  一名乡镇干部说,作为副科级干部,2013年之前每月还有100多元的电话费补助,现在不仅没有了,就连多年前负责招商引资时发的奖励也被追回去了。“当时县里鼓励乡镇干部招商引资,给招商引资成绩显著的干部奖励是有文件规定的,但现在要求限期归还。”

  有的基层干部吐槽,工资没涨,责任却大了,一些本应落实的福利也落实不了。一名基层干部说:“加班不仅没有加班费,而且处处得自费。大家干工作,自费加油是普遍现象。一个同事的私家车因为包村入户,3年就跑了10万公里。每月到手收入4200多元,光加油就得花1200元。”

  休假、请假也依然困难。许多基层干部反映,目前虽然有带薪休假制度,但对基层来说,很难落实。有干部指出,基层现在就是比赛加班,大家都奉行“没有功劳有苦劳”。有基层干部反映,镇里60多个工作人员,一到节假日都来加班,但正儿八经干活儿的就是两三个人,剩下的人都在磨时间。

  采访中,半月谈记者发现,除了紧绷运转,僵化管控也直接导致基层干部战战兢兢,“不怕没创新,只盼少出错”,幸福感流失严重。在各种重压问责之下,基层干部不敢有丝毫自己的“想法”,只想着能够赶紧过关,完成任务了,就万事大吉了。这让基层干部找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感觉。

  一名镇长的话很有代表性:“就连县里一些职能部门的普通办事人员给我打电话,都是命令的口气,比如要求报个材料,根本不管你在忙什么,直接就是‘下午三点前必须传来,传不过来就通报’。”

  “疲态治理”不可持续,只有幸福感提升,才能凝聚起基层干部的士气。

  尽量为基层干部减少不必要的负担是第一要务。河北一名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在工作中,主要是“三多一急”影响干部的休息,即:组织会议多、制发文件多、迎接检查多、工作任务急。

  要主动关心关怀干部的休息与福利问题,给干部按下“暂停键”。除了领导干部要带好头,还要以制度确保上下安排可以衔接,示范效应可以落实。

  合理安排配置干事的人力资源也十分必要。一些年轻基层干部表示,乡镇存在忙闲不均的情况,有些部门、有些人还是比较清闲。所以,在人员配置向基层倾斜的同时,倾情关爱勤政者、实干者,避免“忙者愈忙,闲者愈闲”。

  创意策划:叶俊东

  组织实施:周清印 高远至

  半月谈记者 梁建强 韩振 赵阳 白田田 范世辉 邵琨 郑生竹 吴锺昊 夏军

   上一页 1 2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聂晨静
典型速成、政策打架…… 2018基层治理十大靶点-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390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