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一名ICU护士的三次流泪
2020-03-22 17:24:1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新华社重庆3月22日电 题:一名ICU护士的三次流泪

  新华社记者周文冲

  “请救救我妈妈……无论如何……求求你们……”呜咽转成号啕,从听筒中溢出,回荡,压在每个人心头,“她是我唯一的亲人了,我的爸爸和哥哥都没了。”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病区,电话旁的罗晓庆和几个护士轻声啜泣,一名医生蹲在地上抱头痛哭。

  在ICU和呼吸内科从事护士工作14年,死生契阔于她并不陌生,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生离死别,罗晓庆仍感到痛彻心扉——那位患病的母亲最终撒手人寰。

  那是罗晓庆来武汉后,第一次流泪。

  至今仍战斗在武汉抗疫一线的罗晓庆告诉记者,自己是乐观派,很少哭。

  2月初,重庆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接手两个重症病区。作为护理组组长,38岁的罗晓庆带领115名护士,与医生一起,和死神“抢人”。

  输液、插管、喂饭、倒尿盆……护士们每天在“红区”工作4小时,近距离同患者接触,稍不注意就会被感染。比如给危重患者吸痰时,病毒可能会随着喷溅的气溶胶传播,危险性很高。

  罗晓庆所在的医护团队也被痰“困”住了。一名危重患者需要吸痰,可当时医疗物资紧张,没有封闭吸痰装置和正压头套,操作吸痰的护士有感染风险。团队连续几天晚上开会讨论,一直拿不出解决方案,而患者病情却随时可能恶化。

  “交给我解决。”罗晓庆挺身而出。

  当时她手头只有一个自制的吸痰装置,对操作效果,她心里也没底。

  “宁愿我自己暴露,不能把困难留给队员。”在病区,几乎所有拔管、插管等高风险操作,都是她上。

  那一次,她的操作一如既往的干净利落。痰被吸出,患者得到了关键性救治。

  罗晓庆和队员们发现,病区里一半以上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感到焦虑甚至恐惧。走进患者心里,激起他们的求生意志就成了护理团队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一名60多岁的患者拒绝治疗,说自己没希望了,治不治一个样。罗晓庆每天陪她说话。5天后,躺在床上的患者坐了起来,和罗晓庆打了个招呼。此后,这位患者逐渐配合治疗,经过治疗和护理,这名患者病情好转,已能下床活动。

  不久前,罗晓庆请食堂做了一碗长寿面,和护士们一起给一名患者过生日。“没有你们的照顾,我不会好得这么快。”患者抹着眼泪说,这是她重生后的第一个生日,她许的愿是——所有人都能平安回家。罗晓庆扭过脸,努力不让眼泪掉下来,“戴着护目镜,掉眼泪会去摸眼睛,危险。”

  她这一次流泪,是因为“重生”。

  护理团队的成员,绝大多数是90后姑娘,罗晓庆也为这些妹妹们哭了一场——正是爱美的年纪,不少女孩为了更好地在病区工作,剪去了长发。罗晓庆没有剪,她说自己没这个勇气。

  付出与努力有了回报,一个个生命转危为安。50天内,两个病区70多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治愈出院。“最难的时刻已经挺过去了。”罗晓庆说。

  战斗仍在继续。罗晓庆心疼队员们,说谁想休息几天就找她报名。

  没有一个人报名。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佳宁
一名ICU护士的三次流泪-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2111257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