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2020-04-19 14:28:37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9日电  题: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新华社记者于嘉、王靖、安路蒙

  脱贫攻坚战场传来捷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等20个贫困旗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宣告全面脱贫“摘帽”。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中心镇街景(无人机照片,2017年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从茫茫林海到广袤草原,从万顷良田到戈壁沙漠,一项项脱贫攻坚举措精准落地,一个个贫困地区生机勃发,一个个贫困家庭气象一新。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探索脱贫攻坚的新路子,一些贫困旗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民族群众靠手艺得收益,古老文化在传承中迎来新生,老少边穷的内蒙古开始大变样,这里正奏响一支决胜脱贫、小康可期的奋进曲。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6)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洪浩尔敖包村的贫困户王翠莲在大棚里给樱桃树锄草(2020年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干部们当“主播”,贫困户多卖货

  春回大地万物兴。然而在赤峰市敖汉旗,往年春节前后就卖得差不多的敖汉小米,受疫情影响滞销了不少,农民们着了急。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南大城村村民在收获小米(2019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为推销当地扶贫特产,敖汉旗旗长于宝君变身“带货主播”,走进电商平台直播间,为家乡小米代言。半个多小时直播,累计超70万名网友观看,6吨敖汉小米销售一空。“旗长当主播,给咱们农民代言,给小米打包票,打开一条新销路。”500多户贫困户放了心。

  线上销售成为助力消费扶贫的重要手段。作为传统农牧业大区,内蒙古及时抓住各大网络平台的直播助农计划,越来越多领导干部走进直播间,为农产品代言,探索脱贫攻坚新模式。

  “咱们的马铃薯,倍儿脆,倍儿香,倍儿甜!”面对直播镜头,频出金句的这位“主播”是乌兰察布市副市长王心宇。为帮农民多卖农产品,他一边介绍一边品尝,近12万公斤马铃薯在直播期间被一抢而光。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3)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安业村村民在扶贫车间制作扫帚(2020年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乌兰察布市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上无草,地下无宝”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深度贫困人口一度占全自治区的46.2%,农民主要靠种马铃薯、莜麦为生。近些年,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开创“乌兰察布马铃薯”“阴山优麦”等农畜产品品牌,助力特色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走向全国。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4)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新社村村民在种植“订单燕麦”(无人机照片,2018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5)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村民在扶贫车间加工拖鞋(2020年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乌兰察布市最后7个国家级贫困旗县今年已全部脱贫,但当地“摘帽”不松劲。在王心宇等干部看来,助农直播有利于开拓更大市场,更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过去一年,还有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兴安盟大米成为“网红产品”,兴安盟盟委书记、各旗县县委书记在各大卫视、网络平台露脸宣传,迅速打开全国销路。目前,当地累计线上销售大米超2000吨,销售额超1000万元。

  这些只是内蒙古产业扶贫的缩影。自治区还通过投入产业扶贫资金、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业、建立龙头扶贫企业利益联结、加强消费扶贫等举措,将贫困人口紧紧吸附在致富产业链上,真正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2016年以来,内蒙古通过产业发展带动40.26万人脱贫,占脱贫人口总数的48.9%。

  靠手艺得收益,古老文化“火起来”

  “当当当……”一大早,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内,传出一阵小锤轻敲刻刀的脆响。建档立卡贫困户米格木尔坐在桌前,埋头创作皮雕。大口吹掉皮渣,祥云图案凹凸有致地呈现在褐色皮腰带上。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0)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镇村民米格木尔在制作皮雕(2020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米格木尔家住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镇孟根础鲁嘎查,他身患残疾,腿脚不便。当地就业局推荐他参加皮雕产业培训。对于这次机会,他倍加珍惜,克服腿脚顽疾,刻苦钻研皮雕。如今,他学有所成,制作的皮雕腰带通过公司销售,每月收入1700余元。“参加特色产业培训,有了养活自己的工作,我从贫困的泥潭里挣脱出来了。”米格木尔说。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1)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居民乌云嘎介绍自己家制作的鄂温克族传统工艺制品太阳花(2017年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鄂温克族民族传统手工艺在脱贫攻坚中焕发生机。在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还有达斡尔木雕、布里亚特食品、巴尔虎服饰等民族特色企业192家,囊括23项非遗传承项目,去年为全旗近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特色产业培训。

  内蒙古不少贫困旗县把民族文化打造成产业,培育出蒙古袍、蒙医药、笤帚苗、蒙古族刺绣等扶贫产业,带动贫困人口“甩穷帽”。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5)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贫困户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扶贫车间内制作笤帚(2019年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2012年,丈夫遭遇的一场车祸打破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王金莲的幸福生活。丈夫昂贵的治疗费用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让全家陷入困境。“感觉天塌下来了,这让我们一家怎么活……”

  命运的翻转发生在2016年,王金莲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科尔沁右翼中旗将起源于清代的蒙古族王府刺绣打造为扶贫产业,建立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就业。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2)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绣娘王金莲在家通过手机视频教授蒙古族刺绣(2020年2月27日摄)。新华社发(白俊华摄)

  三股线落一根针,小小绣花针上下翻飞,一会儿工夫,黑色的布绸上开出一朵粉白粉白的莲花……2017年,王金莲学习刺绣,第一次绣了一朵莲花,挣了50元。她信心百倍,积极参加旗里组织的培训,刺绣技术越来越娴熟,扶贫车间给她的订单也日益增多。

  2019年王金莲靠刺绣挣了2万余元,全家摘掉“贫困帽”。目前,全旗刺绣产业覆盖超过170个行政村,参与人数2万多人,其中贫困人口约3000人,贫困人口年均增收约2000元。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3)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刺绣扶贫车间内的工艺品展示区,前来参观的游客在拍摄展品(2019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在产业发展中,内蒙古多地通过合作社、集体经济、公司制等形式,推动民族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创新化发展,积极谋划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一箭双雕”。贫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务工等形式从产业里获益。

  家门口通高铁,大草原连北京

  卓资山火车站,这座由北京前往我国西北地区铁路线上的偏远小站,历经近百年沧桑后,在2019年末迎来从北京驶出的高铁。这可把住在离火车站不远的贫困户刘太平高兴坏了:“两小时进京,日子真是一年一个大变样!等疫情过去,我们一家一定去故宫、颐和园开开眼界。”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6)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易地搬迁房福安小区,贫困居民在小区里的扶贫车间编织汽车座垫(2020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刘太平与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妻子和年龄尚小的女儿曾住在巴音锡勒镇哈达图村。那里沟壑纵深,交通不便,土房危房多,常住人口少。“种地养畜全靠我一人,一年辛苦到头收入两三千元,日子过得苦,没啥盼头。”他说。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8)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居民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易地搬迁房福安小区内散步(2020年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18年,刘太平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卓资山镇福祥小区。社区给他安排清洁工公益岗位,保证他有一份稳定收入。同时,他还带着妻子去编织汽车坐垫的扶贫车间学手艺。“我和妻子每月能编十几套坐垫,收入2000多元。”刘太平说,女儿也在城里上了学,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7)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易地搬迁房福安小区,今年在读大四的王清在擦窗户(2020年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为让2800多户易地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卓资县在每个搬迁小区内建成一处扶贫车间,引进收纳筐编制、汽车坐垫加工、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让弱劳动能力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特别是高铁开通后,前来考察、投资的外地企业多了,离乡发展的年轻人回来得也频繁了。目前,全县正加紧新建扩建多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9)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十八台镇村民在当地金鸡产业园区厂房内分拣鸡蛋(2020年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地方——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位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曾经,乡村缺少产业,发展缺乏人才,成为当地脱贫难题。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4)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周海南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蒙雀养殖专业合作社照料孔雀。养殖孔雀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2018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然而,环境秀美、田园静谧、作物优质是优势,当地在开展扶贫工作中,开发出可认购稻田的“开心农场”以及供参观、驯养和工艺品展销的孔雀园等扶贫平台,吸引不少外地游客自驾观光,也让更多客商前来考察合作,这里也不再让人觉得落后、偏远。

  截至目前,全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1.7%下降到0.11%,369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当交通渐渐变得四通八达,内蒙古开始迈开步子,敞开怀抱,外来投资逐渐增多,不少人返乡创业,呈现“孔雀向北飞”的生动景象。

  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前方并非坦途,这场硬仗尚未完胜。内蒙古自治区还有未脱贫人口1.6万人,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各级政府正逐人逐户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做到产业发展项目全覆盖、到村到户;对弱劳力贫困人口,通过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庭院经济和公益岗位就业等方式,增加收入;对无劳力贫困人口,通过资产受益和社会保障兜底实现脱贫。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黄浩
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876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