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党建+N”:用新方式打开老洋房
2020-12-08 21:30:4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新华社上海12月8日电 题:“党建+N”:用新方式打开老洋房

  新华社记者陆文军、吴霞

  在上海的心脏地带,有一片油画般的区域——茂密的梧桐掩映下,红瓦屋顶,清幽花园,赭色的百叶窗,鹅卵石墙面……这是位于上海黄浦区的思南公馆,49座老式花园洋房为核心构成闹中取静的幽僻小区。

  年轻人拿着相机,聆听故事,读书会、赏艺会、行走的党课、党群服务站……“党建+N”正成为打开、走进这片老洋房的新方式。

  行走的党课:“阅读历史建筑”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如今的思南路73号,1946年6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在这里成立,在这栋建筑中发生了许多“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故事。

  思南书局——1932年,诗人柳亚子受聘成为上海通志馆馆长,为方便工作,他迁居现在的复兴中路517号。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柳亚子将寓所命名为“活埋之庵”,闭门谢客,与田汉、夏衍等人联合创办杂志《熔炉》。如今的复兴中路517号成了上海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之一的“思南书局”,被称为“梧桐树下的人文心脏”……

  过去百年间,周恩来、曾朴、梅兰芳等一批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实业家相继聚居思南公馆街区。在这些历史保护建筑中,行走的党课串起了“一楼一事”的红色基因。

  大学生小翁从小在思南公馆附近长大,耳闻目染,他将这里当作家的延伸。在行走的党课中,小翁和伙伴们是常客。“我想更多地了解思南的现在,也想多了解一些和自己成长土地相关的故事。在实景党课中,原先书本里看到的史实一下子就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小翁说。跟小翁一样,在这些年轻的党员看来,思南公馆就是一个时光的探索者,历经时光,也在时光中勇往直前、探索不止。

  思享空间:“小而美”的党群服务站

  2019年6月,在“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平台成立三周年之际,一个“小而美”的党群服务站在思南公馆最热闹的地方揭牌成立。

  在这么时尚的地方设立党群服务站会不会门可罗雀?

  24岁的张慧妮是这个党群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有党支部在我们这组织学习,有周围的党员来我们这看‘文化思南’的宣传片和图片展,也有逛累了来这坐一会借阅书籍的游客,一天到晚都很热闹。”张慧妮说。

  “面积只有近30平方米,但来过的人都说它‘小而美’,我们的站点不仅集中展示‘文化思南’区域化党建的成果,也是我们‘文化思南’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思南公馆党支部书记葛静说。

  服务站虽小,本事却不小。除了具备商务咨询、方位指引、失物招领等服务外,服务站还提供热水、雨伞、应急药箱等。今年上半年,服务站收集附近35家商户的经营范围、人均消费等信息,从被动服务走向主动对接,努力打通游客与商家的“最后100米”。

  “党建+N”:用新方式打开老洋房

  2016年,思南公馆的全资运营管理方永业集团会同上海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科协等10家单位,共同组建了跨区域、跨系统、跨行业的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为纽带,深化拓展“文化思南”的特色平台。

  梧桐掩映下的思南读书会,六年多来迎来近1200位作家、学者,吸引逾5万人共赴文学盛宴。“文化思南”这张上海文化新名片,衍生出《思南文学选刊》、思南书局快闪店、思南书局实体店、思南赏艺会等一系列“思南矩阵IP”,几年来汇聚百万读者。

  这“百万大军”中,年轻人是主力,他们的参与,让历史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房子,修复之后的老洋房也不再是闲人莫入的“私宅深院”……“要把‘文化思南’打造成为更具吸引力、更富创造力、更有影响力的区域化党建特色品牌。”上海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说。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加载更多
国际·一周看天下
国际·一周看天下
初冬时节景如画
初冬时节景如画
赏雪
赏雪
长春:“冻城”美景
长春:“冻城”美景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6837497